漫谈红岩精神对中国法治的滋养
2023-11-03 10:06:5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勋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谱系之一,其中白公馆、渣滓洞的故事最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了解以江竹筠、王朴、陈然等同志为代表的红岩英烈,可以通过实地参观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旧址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而笔者认为,沉浸式地阅读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是最丰富而深刻的方式,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但是均有历史依据,小说的作者均有与红岩英烈狱中相处的经历,可以说小说《红岩》是学习领悟红岩精神重要的载体,值得认真阅读。

  作为法院青年干警,读《红岩》既要感悟红岩英烈伟大的精神品格,还应该从小说情节中品味红岩精神对中国法治的滋养,发掘红岩英烈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希冀与向往,从中国法治建设的宏观视角和司法工作的实际出发,汲取红岩精神的力量赓续好中国法治事业的红色血脉。

  《红岩》开篇即描写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在山城重庆面临的危机四伏,尤其是特务绞尽脑汁寻找党组织的情节最惊心动魄。特务黎纪纲、郑克昌冒充倾慕共产党的青年学生刺探情报,重庆大学作为知识青年的集中地,自然就成为敌我双方明争暗斗的战场。大学是思想活跃的阵地,而青年学生则是国家的未来,就在全国解放前夕重庆最残酷血腥的时候,小说中提到重庆大学依然开设法学课程。《红岩》第六章这样写道:“黎纪纲仍然像平时一样,把法学概论,国际法讲义拿在手上,像去上课,又像是去坐茶馆看书,从从容容地步出重庆大学,向沙坪坝车站走去。”特务手持法学教材冒充大学生既是作者期盼光明的隐喻,同时也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践踏法治的反讽。解放前夕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敬仰中国共产党、向往新中国,主要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新中国,而法治就是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反动统治之下,依然有青年学生在研习法学,追求法治中国的梦想。

  《红岩》对反动派践踏法治的讽刺不仅包括对黎纪纲的特写,还包括特务头子徐鹏飞为了所谓的政绩,硬是将云阳县的警察局长、法院院长、县参议长等人定性为共产党员。其实云阳县报来的这件案子,不过是常见的地方政权内讧,互相陷害而已,小说尖锐地指出徐鹏飞向上呈报破获中共地下党云阳县委的全部组织,只是为了稍微遮掩一下其特务工作毫无进展的局面。徐鹏飞将昏愦糊涂的国民党员随意判定为共产党员,还随意将一个县的政法领导全部逮捕,其荒唐与滑稽预示着反动的“法制”社会即将灭亡,反映出其主张的“法制”只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工具,并不是为了社会秩序,更遑论民生福祉。

  《红岩》中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描述白公馆、渣滓洞里的斗争故事,许云峰、江姐、齐晓轩等人物在狱中通过绝食等方式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相比较反动派的酷刑折磨,监狱中恶劣的生存环境更加惨无人道,重庆闷热潮湿的夏天本身就让人难以忍受,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每个人都只能选择苦熬。门窗狭小、高温缺水、伤口发炎、人多拥挤,这些因素的叠加让监狱里的生活状况异常恶劣,特别是高温酷暑之下长期缺水。保障人权是任何国家推行法治的基本目标,而生存权、健康权则是最起码的人权,小说中大篇幅地描写重庆夏日的可怕和英烈们对水的深切渴望。面对反动派利用高温酷暑的非人道折磨,红岩英烈们并未逆来顺受,他们充分利用龙光华被特务打死之事,要求反动派废除一切非人的迫害和虐待,改善政治犯的生活待遇,要求为龙光华举行追悼会,经过连续数日的绝食抗议,反动派终于同意英烈们的要求。另外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萝卜头的故事,也是红岩英烈经过艰苦斗争为狱中儿童争取到的受教育权,这也是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红岩英烈坚决捍卫的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都是新中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在反动派的“法制”社会中为了所谓的戡乱,最基本的人权都毫无保障,更不用说刑讯逼供、未审定罪、栽赃陷害等行为了。红岩英烈们在狱中为人权坚决斗争,是希望新中国的公民人人皆有这些基本的人权,更加希望建成法治中国,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

  红岩精神对中国法治的滋养不仅限于宏观性视角,还有着微观性的特殊意义。红岩英烈长眠之地位于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距此一路之隔就是著名的法学人才摇篮——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众所周知,西南政法学院是“五院四系”之一。据西南政法大学官网介绍,该校办学7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是全国培养法治人才最多的高校,曾任或现任国家首席、一级或二级大法官和大检察官中的西政毕业生接近60位。可以说红岩精神对西政毕业生的熏陶一以贯之,红岩精神对中国法治的滋养由来已久,可以说每一位西政毕业生都是红岩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将红岩英烈对新中国的期望付诸实践变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法院干警,应当继承和弘扬红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沉浸式地感受红岩英烈们对信仰的忠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期待、对黑暗反动统治的揭露,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推进中国司法事业的现代化。

  对党忠诚、坚定信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所以社会主义司法事业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红岩英烈们入狱之前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学生、士兵等,他们在狱中经受住酷刑的折磨和高官厚禄的诱惑,决心把牢底坐穿,“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展现了他们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信仰的无比坚定。推进社会主义司法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广大法院青年干警要坚持党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司法事业的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司法为民、不忘初心。关押在狱中的革命志士不少是富家子弟,有些人的亲属还担任着国民党的高级军政领导,这些革命志士只需要登报声明脱离共产党、不参加政治活动即可获释。他们参加革命显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而是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即便是轻而易举就能回归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仍然选择在黑暗潮湿的渣滓洞中吃发霉的饭、喝污浊的水,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亿万穷苦百姓,始终没有忘记参加革命的初心。法院青年干警应始终牢记选择司法工作的初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始终牢记中国司法工作的人民属性,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充分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和“枫桥经验”,以更专业的素养、良好的作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种精神在小说《红岩》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体现,特别是身处监狱逆境之时,共产党员千方百计保持监狱与外界党组织的联系,千方百计地改善生活待遇保存革命实力,不仅具有不怕牺牲的勇气,也有临危不乱、机智周旋的智慧。法院青年干警应学习红岩英烈们的斗争精神,持续增强自身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敢于坚持法律原则守住廉洁司法的底线,善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从红岩英烈的故事中汲取斗争智慧,解决好审判执行工作面临的具体困难,让公平正义直抵百姓心间。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诠释了红岩英烈的浩然正气,红岩精神滋养了并将继续滋养着中国法治。法院青年干警应主动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不断汇聚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