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距离
2023-11-30 09:26:0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朱乐
 

交锋

  两个犟老头杠上了!

  楼下的老刘和楼上的老张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也是多年的邻居,退休在家后还时常走动,最近却因为房屋漏水的事闹到了法庭。

  老刘一天三通电话,催我快给解决。

  我紧急带着助理到现场勘验后,发现只是屋顶有水渍、墙面有点脱皮,损害不严重,应该可以调解。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老刘和老张是出了名的“犟头”,还没开庭就杠上了。

  “你怎么知道就是我家漏的水?我家厕所做了防水,不可能漏水,你拿证据来?再说了,这么点水印,你敢要一万多?你这不是讹人吗?”

  “不承认是吧?不承认咱就鉴定,有办法查清楚。法官,我申请鉴定。”老刘当庭提交鉴定申请,要求对漏水的原因和损失进行司法鉴定。

  第一次调解不欢而散。

  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纠纷,如果当事人较起真来,对法官来说就是棘手的难题。虽说按照生活常识,屋顶漏水十之八九是楼上的原因,但如果结论下得武断,不能说服当事人,案好结事难了,会埋下隐患。

僵持

  寻求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既能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能让当事人信服,是处理这类纠纷的通常做法。

  于是,在我的劝说下,老刘和老张同意进行闭水试验。经过一天的忙活,结果显示不再渗漏水。但老刘对试验结果不认同,认为闭水实验时长不够、水量不足,缺乏科学性,坚持要求让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调解陷入僵局。

  损失金额不足千元,鉴定费用高达数万,这样的鉴定能做吗?

  我再次将两位老人约到了法庭。当着两位老人的面,我拨通了鉴定机构的电话,询问鉴定费用。当老刘听到鉴定机构的工作人员高声报出仅鉴定因果关系的费用就高达两万之多时,他的面部表情有点凝重。

  我趁热打铁:“老刘,鉴定时间长,鉴定费也不是小数目,比你这损失大多了,没必要。”

  “老张,你住楼上,老刘家漏水,不能说跟你家没有关系,现场咱们也看过了,损失不大,真得没必要鉴定。鉴定费用这么高,不值得。”

  “砸锅卖铁,我这官司也跟他打下去。”

  “鉴定就鉴定,他不是要打官司吗,我耗得起。”

  陪同调解的社区工作人员也是一脸无奈:这倆老头,忒拧!

  第三次调解无果而终。

  展开案卷,我的脑海里浮出了两个声音:

  “这种案件,移送鉴定机构,鉴定一下因果关系和损害后果,依照鉴定结果一判就结了,费那么多口舌至于吗?调解浪费的时间,够写几个判决了。”

  “损失小诉讼成本高,能不鉴定尽量不鉴定,再调调试试吧。鉴定结果出来,问题是解决了,可高额的鉴定费,对谁都是个包袱。再说,几十年的老邻居,一鉴定一判决,情分就都没了,还可能激化矛盾。”

  我最终选择了后者。

破局

  一天老刘打来电话,说“朱法官,我家老爷子去世了,我得料理后事,我申请案件延期审理。”

  “没问题,你先忙家里的事,节哀。”

  契机!或者这是个契机!

  我拨通了老张的电话:“老张,听说老刘的父亲去世了,你们是多年的同事、邻居,官司归官司,人情归人情,这该去吊唁的还得去吊唁。”

  “我们都闹成这样,合适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在公司你还是他的班组长,好歹你也是个领导,这点心胸应该是有的吧。”

  “好好好,我去。”

  没几天,老刘打来电话说要撤诉。

  我从电话里得知,双方和解了,老张给老刘三千块钱作赔偿,老刘死活不要,最后只收了一千。此后,老刘和老张,再也没来过法庭。

感悟

  人和人之间隔着的就是一句话的距离。也许是一句真心地道歉,也许是一句贴心地问候,也许是一句耐心地解释……有时只要一句话,距离就拉近了,疙瘩就解开了,纠纷就化解了。

  法庭应当成为当事人矛盾的缓冲带,而非挑动当事人决斗的竞技场。尤其是这种家庭邻里纠纷,需要我们法官多走一步,多劝一句,多做一点,既要解开纠纷的法结,更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作为人民法官,宏大的时代场域催着我们勇往直前,伟大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敢于担当。将每一件案子办好,将每一个纠纷化解,将每一次法槌敲响,修复破碎的亲情友情,平复焦虑的社会心态,抚平褶皱的社会关系,路虽远,却可至;梦虽遥,终会圆。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