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 搞好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2024-01-28 08:47:2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何苗
 

  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要切实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内涵丰富、系统完备、体系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命、体制机制、基本路径等现实问题,为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首先,切实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各高校作为教育第一阵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体系化研究。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多学科阐释,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广度视角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形成发展脉络,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与表达,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新时代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也必须适应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更多思想道德高尚、法治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其次,完善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肩负着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使命,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法学学科体系对培育法治人才至关重要。高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深刻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并结合各区域优势与办学特点打造差异化教学模式。法治人才培养不只是高校的责任,法治实务部门也应成为法治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只有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功能,发挥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双向驱动作用。针对目前法学教育仍然偏重于以学理化阐释为主的教学方式的现状,应以加强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突破口,深化高校与法学研究机构、法治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破除高校与社会的体制壁垒,打造理论、实践与认知教育融合平台,拓展学生深度参与法治实践的方式与途径,实现知识积累与应用能力的双向提升,将法治内化为自身素养。

  第三,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实践走深走实,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面对不稳定的国际形势,为适应全面依法治国与涉外法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直面当前涉外法治人才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培养体系不健全等短板,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拓宽涉外人才生长渠道,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国际性、领军型人才,积极回应时代与现实关切。为此,必须通过探索世界高水平大学法治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发展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方式、整合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与涉外法治资源、拓展深度参与涉外法律实践途径、扩充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为深化国际法治合作交流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构建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法治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