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最后的收容遣送站
2003-11-30 11:54:1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沈永昌
  自今天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强制遣送已被温情救助取而代之。在“新法”实施之前,我们走访了原上海市金山区收容遣送站。

  走进收容遣送站

  位于金山卫农建的金山区收容遣送站,紧邻着金山区看守所,门前的牌子已经被摘掉,一辆装有铁栅栏、挂着公安牌照的遣送车停放在遣送站的大门内,车窗玻璃上已积满了灰尘,显然此车已闲置在那里。这里借用的是原公安部门看守所的房子。房间内装有铁栅栏,屋内有一个大约可供10人左右使用的通铺,还有水冲式厕所等设施,这样专供收容人员居住的住所,共有10多间。据了解,像金山这样的收容遣送站,每个区县都有一个。

  负责收容遣送的民政局干部包先生介绍说,金山区收容遣送站成立于1998年6月,是区民政局下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市收容遣送站指导。区财政每年按预算拨款,主要用于被遣送人员的伙食、医药、遣送等费用。5年来,金山收容遣送站共收送各类人员13649人,无发生伤亡及食物中毒等事故。

  鲜为人知的故事

  金山收容遣送站在今年6月份之前,主要收容本区内的“三无”人员(无合法证件、无经济来源、无固定住所),流浪街头的乞讨者,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外地来沪民工等。

  去年初秋的一天,3名广东打工者来到金山,未能找到老乡,生活无着,遂来到收容遣送站求助。收容遣送站的同志在问明情况后,启动民政、公安系统帮助寻找,结果很快找到了广东人要找的“老乡”,3名广东人为此感激万分。还有一名7岁儿童操浙江口音,流落在石化城区街头,有关部门把他送到遣送站后,由于孩子讲不清地址,无法遣送。站里的同志既要照顾吃住,又要四处寻找孩子的父母,经一个多星期的努力,终于在浙江海盐找到了走失孩子的父母亲。

  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收容遣送站今年最多一批收容是在4月中旬,收容对象有100多人。主要是“三无”人员。当天接受登记完毕后,第二天就送到市遣送站。以后由于非典,陆陆续续有几个收容人员进出,直到5月下旬遣送完毕。再往后就没有了。

  救助已经开始

  诚然,旧有的遣送办法,程序是收容审查、管理教育、强制遣送,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其弊端显见。在各地的收容遣送站内,有着警棍、手铐等警具,对不服管教的遣送人员实行强制措施,使遣送人员的人身自由权受到了限制。再是,有些收容遣送站对有支付能力的收容遣送人员实行收取食宿、交通、医疗等费用,给乱收费开了方便之门。据金山区收容遣送站的负责人介绍,现在,国务院制定的“新法”和“细则”已经公布,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学习,以贯彻执行。他们体会最深的是,“新法”对救助范围更明确:对救助的原则,体现以自愿为基础。以后将变收容为接收,变遣送为护送。他们对寻上门来求助的对象,已经开始热情救助。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一位来沪打工的湖南籍少女钱财被骗,身无分文来到收容遣送站要求救助。金山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在解决了她的食宿后,根据本人要求,派人把她送到上海火车站,替她买好回湖南株洲的火车票,并送上20元伙食费,使那少女平安地回到了湖南老家。如此的自愿接收救助,当事人和民政人员都感到体现了救助贫弱群体的人性化原则。

  现今,金山区收容遣送站正着手建立新的救助站,为让人性和温情走进救助站,他们已上交了警具,还准备改装遣送车和改造救助居所,不让被救助者有冷冰冰的感觉。可以想见,随着新的救助办法的实施,从“收容遣送”到“救助护送”,内涵实在是大相径庭。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