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情结何时了
2004-03-25 14:33:42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周士君
  要么就不建,要建就建“全国最大”或“世界一流”,这恐怕是时下一些“形象工程”的最典型特征了。据报道,一个占地4000亩、总投资约11.23亿元、国内最大的交通世界博览园将在桂林动工,如此庞大的工程工期将历时10年。而作为桂林市“重点工程”之一的交通世界博览园,其投资方式竟是向国内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两个渠道。而在此“最大”的博览园准备开工之际,仍不免令人产生了诸多不解和疑问。

  疑问之一:既然是展示与交通相关的专业博览园,为何投资者不在其专业特色上做文章,而仅仅是在其规模大小上动心思。如此只求其规模庞大惊人,不注重突出其专业特色的博览园,假若一旦建成之后,会不会又成为一个“大而全”而且毫无任何特色的重复建设项目,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甚至成为一处吞噬建设资金的黑洞,也未可知。

  疑问之二: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其资金来源渠道竟然全靠向国内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难免令人对之产生“钓鱼工程”的印象。试想,一个投资十多亿元的特大项目,其资金筹集渠道竟又如此的单一,万一资金供应环节出现疏漏,其后期庞大的资金缺口,除了国家这个冤大头,又有谁肯为之施以“援手”呢?假若投资者事先已经估计到这资金方面的问题,岂不是有意在钓取国家的建设资金吗?

  疑问之三:类似交通世界博览园这样的项目的预期效益很难预见,甚至让人怀疑其到底有无“正效益”。一个投资十多亿元资金、工程期历时10年之久的特大项目,先不说其十多亿元的资金投进去十年之后才能启动运转,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即便所谓的博览园能按时竣工,按时投入使用,十年之后的市场是个什么样子,甚至该博览园到建成之日还是不是“最大”,恐怕都令人怀疑。所以这样一个没影子的工程,十年之后到底是赔是赚,又有谁敢担保?万一这是桩赔钱买卖,那银行的贷款和投资商的利益,又该如何保障?

  疑问之四:投资建设这样一个博览园,还给人以一种本末倒置之嫌。因为规划如此一个全国“最大”的博览园,是为存放一大批有收藏价值的交通工具而筹建的,可如今博览园已将动工,而被收藏的物品还不知从哪里弄来,甚至还没着手征集。如此被收藏的东西还没见到影子,就花费巨额资金先行修建“包装”的做法,岂非过于荒唐了些?假若万一征集不到足够的有价值的藏品,投资十多亿元的一个“最大”博览园,又岂不成了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壳了吗?(原载:《青年时讯》)
责任编辑:崔真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