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心事
一位老法官的真实故事
2010-05-10 17:28:58 | 来源:中国法院网重庆频道 | 作者:孙晓林
  近些日子来,研究室一向性格豁达开朗整天乐呵呵的老王,突然间变得有点沉默寡言,上班时总是伏案忙碌,一篇接一篇地赶写调研文章,连双休日和晚上也经常加班,如同在与时间比赛一般,恨不得一下子就完成全院今年的二十多篇调研写作任务。

  有的同志关心地问他:“王老革命,过了五月份你就要退休了,还成天这样顽命地工作,到底是图个什么?是不是有难言的心事?”

  一闻此言,老王便回避这个话题,只是淡淡地说道:“你们年轻人不完全理解我们老同志的心思,我现在多干点工作,是想为在岗的同志多减轻一点工作负担啊!”然后再也不愿意多说下去。

  是啊,作为一个年近六十即将离开奋斗了29年审判岗位的老法官,老王此时此刻有几多感慨,过去的生活历程不由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1968年,老王年仅十七岁,便从远离县城100多里的大山深处的家乡应征入伍,来到解放军54军服兵役。作为一个家庭贫穷的农家子弟,他牢记亲人的嘱托,立下进取的目标,以浑身使不完的劲,全身心地投入部队生活中,拼命地钻军事、学文化、炼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在首长和战友们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工作成绩斐然,先后被上级从士兵提任为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等职,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在自卫反击战中,他作为尖刀连指挥员,带领战友们奋勇冲向敌人,不怕流血牺牲,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但他却被炮弹炸穿了三个窟窿,险些丧命,战后被评为8级伤残。

  老王14年的军旅生涯在1982年画上了句号,他转业分配到法院工作。此时,一些战友正在为转业后留在县城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而费尽心思寻门路,但老王一接到组织上安排他到离县城近100里的大山区人民法庭工作的通知,二话未讲就以伤残之躯到法庭去报到上班。一进法院,他就立下誓言:将军人的勇敢正直和农民的忠厚朴实发扬光大,刻苦学法律学文化,争当德才兼备受人民群众信赖的好法官。

  尽管这时法庭条件太差,办公室是临时向区公所借用的一间小屋,几张破烂不堪的桌椅也是向当地村小借的,但老王和老庭长及另一名新同志,却担起了管辖九乡一镇、10余万人的各种纠纷的责任。由于乡村公路不通,下乡到村办案全靠步行,常常走村串户十天半月后才能回法庭休整一次。在如此简陋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老王毫无怨言,虚心向老庭长请教,硬是从书记员干起,扎扎实实地做好每项工作,平时一有空就钻研起审判业务书籍,终于取得了工作上一个又一个的进步,较快地熟悉了审判业务,仅仅四年就由书记员晋升为助审员、审判员,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普遍好评。

  随后,老王因工作表现突出,为充实“严打”审判力量,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被调到院机关刑庭工作。他坚持边实践、边学习、勤请教、多思考,经常加班,加点地办案,很快熟悉了刑事审判,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办案中,他牢记法官践行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力求把每个案子办成“铁案”。为此,他得罪了一些人,连他的堂兄因说情被拒也骂他是六亲不认的无情鸟,但更多的是广大群众的称赞和肯定,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就是最好的说明,不少群众还尊称他是“铁法官”。没有多久,他就被组织上任命为刑庭副庭长。在10年刑事审判工作中,他办了600多件刑事案件,可说是件件质量过得硬,无一件错案,其写作的法律文书,至今被本院年轻法官推崇为学习的范本。

  早在部队时,老王就养成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转业到了地方,他把一切从工作出发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强化民事审判工作,组织上决定对他委以重任,提任他为民庭庭长和审委会委员,找他一谈话,他马上表示,坚决服从工作安排,一定克服困难竭尽全力搞好民事审判工作。于是,他到民庭后,带领全庭同志奋力拼搏,把案件质量第一、工作效率第一、学习提高第一的要求全面落实在审判实践之中,每天不是开庭审案,就是研讨案件、组织学习法律法规、相互交流经验,全庭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工作学习氛围,办案质量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他亲自承办的3件企业破产案件,稳妥处理了数千名职工的破产安置问题,及时化解了群体矛盾,促进了库区的和谐稳定,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充分肯定。

  在民庭工作7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老王主动请求辞去庭长职务,让年轻的同志接替干下去。此后,他先后任审监庭庭长、研究室主任。无论在何种岗位,他都坚持干一样、爱一样、钻一样,把本职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工作始终走在前面。不少同志被老王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热情地称赞道:“老王真是一块‘金子’,组织上把他放在哪里他都会闪闪发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从研究室主任岗位退下来后,专职从事审判调研工作的这二、三年,尽管已经五十六、七的高龄了,仍然坚持辛勤笔耕,凭着丰富的审判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写作功底,每年撰写各类调研稿件达三百余篇,其中仅去年就被国家级刊物采用21篇,省市级采用57篇,今年4个月,已被《人民法院报》采用调研文章3篇。老王以雄厚的实力和突出的业绩,被本院干警公认为值得尊敬的资深法官。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老王的执着奉献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和厚爱,20多年来,他荣获县级以上表彰近30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优秀转业干部、重庆市法院系统优秀法官、奉节县优秀共产党员……今年2月,他又被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晋升为国家三级高级法官。

  面对如此众多的荣誉,老王没有陶醉,而是深知这一切都是党和人民培育的结果。他常常对同事说:“是党把我一个农家子弟培育成今天的副处级公务员,是党把我从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培育成法律专业本科的三级高级法官,是党教给我怎样做人做事的准则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没有党的培育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如果说我现在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真想退休后再多为党工作三年、五年,用自己的审判专长来回报党和人民的培育之恩!”

  原来这就是老王所想的心事,难怪今年以来,他好象变了个人,成天总是做得多说得少,加班加点地撰写调研文章,一有机会就主动去指导两位年轻同志,恨不得将自己二十多年的审判实践经验和调研写作经验一下子全传给他们。去年考进法院分在老王一起工作的研究生小严,被老王这种敬业奉献精神所深深打动,于是写了《老与少》这篇5000多字的纪实文章来表达自己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此文在《重庆法院网》等媒体采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这里特别还要说的是,去年以来,本县几家企业得知老王这名资深法官即将退休,多次主动联系聘请他退休后去当法律顾问,其中一家知名企业还许以月薪五千、年底另有奖金的优厚待遇,尽管妻子表示同意,本院有的同事也鼓动他去,但他始终没明确表态,只是淡淡地说:“人不能光想着钱,人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上,有时钱少也有钱少的乐趣。”为此,妻子对老王迟迟不同意退休后到企业干事很有意见。

  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五一”前夕,院领导找老王征求意见,因研究室主任小李被上级法院遴选走了,小严又是去年才进的新同志,院里想请老王退休后继续留在研究室工作一段时间,将两名新同志业务上带一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并请老王与妻子商量后再作答复。老王当即答道:“我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妻子的工作我自己去做通!”

  当天晚上,老王对妻子讲了此事:“家里的事全由你当家,这件事我一定要自己做回主,请你理解和支持!”妻子深知老王的执着性格,极不情愿地答道:“好好好,院里的工作就是你的头件大事,我不支持你也只好支持你!”

  听了妻子对他真心理解的话,老王开心地笑了起来。第二天,他又精神饱满地来到法院投入新的工作。
责任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