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基层的年轻“社区法官”
2013-07-10 16:39:20 | 来源:中国法院网北京频道 | 作者:张传京 张晗
  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东小口人民法庭会看到这样一位法官。她或是手捧案卷,仔细分析案情;或是接听电话,耐心解答当事人疑惑;亦或是奋笔疾书,偶尔停下来思索片刻。每日下班后,她仍旧身着法袍,等待“夜间法庭”的开庭;周末双休时,她依然埋首案中,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年轻的她没有因为案件繁琐就推卸重担,也从不因工作在社区,服务于基层而潦草马虎。她就是“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谢婧法官。

  谢婧,中共党员,1983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同年进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现任东小口法庭助理审判员。扎根于基层派出法庭的5年来,谢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宗旨。独立承办案件至今,她的结案数量始终位于全院前列,曾荣获优秀公务员、昌平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调研宣传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司法为民 多措并举贴民心

  考虑到天通苑社区居住人口多为“上班族”的情况,谢婧经常开“夜间法庭”和“周末法庭”。对于因为工作而没有时间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她会主动向当事人建议申请夜间开庭或周末开庭,若双方同意便会进一步与双方协商确定开庭时间,尽力满足当事人的特殊请求;对于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她也会选择上门开庭;对于需要实地勘验的案件,她往往在现场勘验的同时就地审理、巡回审判。通过这种便利当事人诉讼的庭审方式,谢婧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获得了当事人的广泛好评。同时这种巡回审判在满足司法公开要求的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司法的信心和认同感。谢婧就是这样,通过深入群众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树立了“亲民、近民、爱民”的社区法官形象。

  谢婧也会想尽办法便利其它特殊情况的当事人参加诉讼。在长期的基层审判工作中,谢婧摸索出一套审判规律:外地的当事人开庭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市区的当事人一般不排早上第一个庭;“上班族”根据其申请开“夜间开庭”和“周末开庭”;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尽量进行“巡回审判”;当庭调解的案件,无论多晚都会即时出具法律文书,确保当事人第一时间领取,省去来回奔波法院的诉累……这些细心的考虑无不体现了谢婧“为民、便民、利民”的司法理念。

  针对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谢婧在开“假日开庭”的同时,专门开通了“夜间送达”、“周末送达”通道,一方面接待工作日不能前来法庭的当事人,另一方面在休息日对当事人进行上门送达,大大提高了送达成功率,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送达难的现状。

  “您好,您是李某吗?我是东小口法庭谢婧,根据您的情况您看周三的下班时间过来领取诉讼材料及开庭传票方便吗?好,我等着您……”类似的电话经常可以在谢婧办公室听到。为了解决辖区内的“上班族”无法在工作时间前往法庭领取诉讼材料的困难,谢婧给自己每周都安排了一天夜班及周末班,专门用来夜间或者周末送达。

  一度书记员小赵对此特别不理解,法庭工作本身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这样一来不多的休闲时间就会被挤占,而且有时往往白等一场。但是谢婧说:“不管当事人来不来,自己答应当事人就必须准时在庭里等着。答应群众的事,再小都必须做到。”事实上,当事人爽约的情况很少发生,个别没有来的,第二天都会主动打电话解释原因,并再约领取的时间。后来小赵发现,凡是夜间送达或者周末开庭的案件,调解率和自动履行率几乎高达到80%左右,很大程度降低了自己整卷和归档的工作量,整体来说还减轻了工作负荷。

  用心调解 耐心细致暖民心 

  长期的法庭工作使谢婧认识到,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与双方积怨的一种有效方式,虽然有时调解较判决而言费时费力,但却能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控制上访,减轻诉累。在处理案件时,谢婧认真把握诉讼各个环节,耐心细致做调解工作,对不同的当事人,通过分析心理,了解想法,消除顾虑平和地化解矛盾,力争案件处理体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谢婧曾经审理过这样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案件。王奶奶的儿子赵某因意外去世后,留下一套房产。老人心里认为自己儿子的去世与儿媳小田有关,要求自己一人继承该套房屋并诉至法院,小田为此不再允许王奶奶的孙子小赵去看望老人,并且以单独抚养孩子为由要求多分遗产。案件审理过程中,老人几乎每天都给谢法官打一次电话,表示自己孤苦伶仃,丧子后要是再没了房,她就去寻死。

  谢婧深知一纸判决无法彻底化解婆媳之间的不和,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于是她并没有急于下判,而是采取了情、理、法结合调解法。对于老人每天必打的电话,谢婧始终耐心地倾听,工作忙时也会稍后及时回复。一次谢婧约王奶奶前来法院递交材料,但得知当日会有大雪后,谢法官连忙给老人打去电话,嘱咐王奶奶留在家里,并表示自己会亲自上门做笔录。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王奶奶在电话里突然就泣不成声了。“姑娘啊,你可真贴心,谁有你这个媳妇都是好福气,阿姨能遇到你这样关心我的法官,也不说什么了,你说得对,我就都听你的。”就这样,谢法官以其特有的细心周到,通过点点滴滴的工作和春风化雨的态度,慢慢感化着老人。

  对于另一方当事人小田,谢婧则主动地与她沟通,从闲话家常开始,慢慢地拉近两人的距离。谢法官体谅到小田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在关心小田的同时也劝解她让老人多见见自己的孙子。“小田,看你这些天挺憔悴的,要多注意身体,多去看看你婆婆吧,老人家自己几次打电话来也都说她想孙子了,毕竟都是一家人。”谢婧在聊天时不忘帮她疏导与婆婆的矛盾,并跟小田分享自己与婆婆的相处之道,通过耐心地劝解终于打开了小田的心结。小田最后同意让小赵定期去探望老人。就这样,一个暗含重大上访隐患的案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婆媳俩也终于冰释前嫌,两人均同意该套房屋由小赵继承,王奶奶有生之年可以居住。案件审结后,婆媳俩对谢法官万分感谢,并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谢法官,称赞谢婧“严明公正、亲民廉洁”。

   深入社区 能动司法得民心

  尽管夜间法庭、巡回法庭的审判占据了谢婧很多的休息时间。可稍有空闲,谢婧又会走入天通苑辖区的各个社区,积极地与社区党委及居委会开展沟通、联系,详细地了解和把握社区的整体状况,对居委会专职调解员进行专门法律指导,以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群众。除此之外,谢婧还会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解答居民们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群众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对谢婧的认真敬业既称赞又心疼。一次,社区的王大妈看到谢婧加班回来,忙跑过去询问关于收养的法律问题,考虑到王大妈文化程度不高,谢婧就采用通俗的话语耐心地向她解释,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老王,我们小谢刚忙完下班,饭都没吃,就被你拽着问,你好歹让我们小谢歇歇啊!”刚散步回来的李大爷走过来心疼地说。王大婶也不好意思了,“我也心疼小谢啊,这不是一问起来给忘了么。我这一把年纪什么都不懂,问得多小谢也不催我……唉,真是,走,小谢,去大婶家吃饭去。”站在一旁的谢婧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劳累与饥饿,对于她而言,群众的支持与肯定是她最大的荣耀。

  谢婧针对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相邻关系、婚姻家庭、赡养继承等纠纷开展了法律咨询与法制宣传活动,针对社区多发的典型案件,邀请居民代表、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发挥司法审判的示范、引导作用,争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第一线。 同时谢婧还十分注意记录和整理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分类、标注出群众最为重视的部分,从中摸索解决的规律。

  平日里的深入群众,不仅使谢婧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更加胸有成竹,同时也帮助了她的调研宣传工作。她撰写的调研和宣传稿件多次在报刊媒体上发表,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昌平电视台等得到了普法宣传,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审理案件时经常有当事人说,“谢法官,我们在社区听过您的法制课,看过您的巡回开庭,而且还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您,我们信任您,这件事我们都听您的。”

  谢婧说,正是由于自己下社区、走基层、贴近百姓、体察民意,普法宣传工作才会深入民心,案件审理才能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信服。她说,作为一名社区法官,她的任务就是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提高司法公信力,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在案件审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社区法官”,将火热的青春默默地奉献给基层司法工作,不浮躁不扭捏,在为群众服务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不张扬不做作,在践行正义的轨迹上兢兢业业地处理好每个案件。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