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玲:当调解成为一种习惯
2014-04-04 08:33:3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闫继勇 纪鹏辉 司炜
  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杨玉玲有一套独创的“杨氏调解法”。面对各种案件,她总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她总是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积极运用调解手段化解当事人的矛盾。她常说:“一个好法官,必须为老百姓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让调解成为内化于心的习惯。”

  重庆市万州区的农民工刘万财在东营打工,因为交通事故成了植物人,住院7个多月,没交医疗费,也没有家人过问。医院起诉到东营区法院,要求他出院并缴纳拖欠的医疗费20余万元。

  承办法官杨玉玲多次联系他的原户籍部门和所在村,了解到他夫妻离异,上有80岁的老母,下有患精神疾病的独子,生活非常艰难。而肇事者燕成广是个捡废品的,经济拮据。经过反复二三十次的调解,杨法官的真诚彻底感动了他。燕成广勉强凑了14万元用于赔偿。本来,该案可以说已经解决了,可杨玉玲觉得这起案子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杨法官多次与医院协调,希望院方能够考虑刘万财的特殊状况,适当减免一部分医疗费。经过她反反复复地做工作,院方最终同意只收取5万元医疗费。跑医院的过程中,杨玉玲每次都到刘万财的病房探望他,把案子的进展给他唠叨唠叨。将近90个日日夜夜,杨玉玲就这样进行着一场场没有回应的谈话……慢慢的,刘万财的眼睛有了光彩,当杨法官说要送他回千里之外的老家,还能给他带上近10万块钱的生活费时,他泪流满面。在场的医生护士都说这是个奇迹。

  在长期的实践中,杨玉玲总结出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的“情理共融法”,综合分析、耐心沟通的“沟通解怨法”,灵活细心、积极疏导的“耐心疏导法”等一系列调解方法。她深谙其中之道:要想调解成功,必须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一起案件,一位个体老板拖欠劳务费35000元却死活不露面,杨玉玲就每天早晨7时30分准时给他打电话,一打就是15天,最后老板的老婆将钱送到了法院。还有一起案件,是哥哥为了六万块钱把弟弟告上了法庭,哥哥咄咄逼人,弟弟寸步不让,在杨玉玲机智耐心的调解下,本已反目成仇的亲兄弟最终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杨玉玲工作十八年,累计结案7000余件,连续8年年均结案400件以上,最高年结案数700件,均创东营市法官之最;每年的案件调撤率达到70%以上,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调解大王”。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