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收获
2014-06-04 09:57:0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谭文革
  “五月秧针绿,兼旬雨泽稀。”五月,孕育着勃勃生机,蕴藏着喜人收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继续深入、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之际,在娄底市委组织部、娄底市委政法委的精心组织下,在涟源市委曾益民书记等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与本市政法系统共五名负责同志带着领导们的殷切期望、怀着对北大的热切向往、抱着虚心“充电”的良好心态,非常高兴的前往北京大学接受短期培训,品享文化之盛宴,期待五月的收获。

  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全国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综合大学之一,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所大学。

  刚走进北大,感觉其楼房并不太高,也不显眼,更称不上豪华,其外表非常平实,十分普通,然而,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国自西汉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太学历史。这里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是人才的摇篮。北大校园四周均有门,到处有道通,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这似乎蕴含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

  北大校园,人来人往,然而“热”而不“闹”,没有喊叫,更无喧哗。我们在北大法学院的一间多媒体教室听课,大楼里的教室虽多,学生、学员亦多,但除了教授的讲课声和学生、学员与教授的轻声交流,全然听不到其他杂声。学子们已潜入知识王国,在文化科技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这似乎蕴含了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

  在北大学习期间,我共听了20个讲座。讲课的老师中有13名教授,其中博导11名。课间休息时,我与部分学员同教授、老师们做了交流,他们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超前的理念,让我由衷的佩服。从他们那里,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良好传统。

  在北大的学习是紧张、忙碌、辛苦而俭朴的。我们每天7:00起床,7:30吃早餐,8:00乘车前往北大法学院,8:30开始听课。12:00下课,然后乘车前往北大学生食堂就餐,自己拿盘子刷卡打饭。饭不能剩余,吃完后必须自己收拾碗碟。然后回房间午休。下午2:05,又要乘车前往听课,5:30下课及乘车吃饭,之后乘车回住地。每人的伙食标准是每天30元。在这样的节奏和规律中度过了两周的学习时光。

  在北大学习的收获是丰硕的。所听的20场讲座中,法律方面的11场,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尤其涉及国学的3场,涉及周边形势与国家安全、领导艺术、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领导者礼仪、中国热点问题、信访政策等方面的6场。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聆听了大师、教授们的精彩授课,我们受益非浅,收获颇多。我们的政治思想更加坚定,群众路线更加牢固,观察视野更加宽阔,法律水平更加提高,是非判断更加明确,服务大局更加主动,公正意识更加强化。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护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是一种享受,而聆听大师的讲座更是一种高效的可交流的学习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更好的“时习之”,也为了“温故而知新”,我边听边思边记,20堂课下来,我做笔记达2万余字。同时我还写学习心得、感悟、随笔等5篇,约6000余字,如《北大学习所思——领导干部应有“三心”》一文,已被培训班《学习简报》第一期采用,《国学乃中华文化之基因——听北大著名教授王岳川讲座有感》一文,正准备发表,《感悟北大优良传统》一文已定初稿。

  回到涟源后,我的读书激情依然澎湃,学习劲头丝毫未减。结合北大的学习及所见所闻,我已构想了《品赏话剧〈生如夏花〉》、《论司法实践中先刑后民原则的运用及变通》、《〈周易〉与中国梦》、《周易思想与信访改革》、《论法律对道德的伤害及其补救》、《信仰是黑夜的灯塔》等数篇文章,有的已完成了初稿。前不久,我还与王岳川教授(系中国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有过几次电话、短信交流。王教授对我所赠的《中国清代书法拾遗•第1辑》一书及请他指导的几篇国学方面的文章给了较高评价,并在短信中鼓励我:“您的文章写得很好,继续写作。”

  在北大的学习是愉快的。我们五名同志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大家不谈具体工作,不讲职务高低,只谈学习,只讲友谊。虽然学习辛苦、生活简朴,但我们学以致用,学以致荣,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五人同行,其他四位同志都是“老政法”(当然我也是),他们经验丰富,业务精通,能力超强,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同时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增进了同志友谊和同学感情。

  北大学习期间有两个休息日,我们并未闲着。在团长伍先庆同志组织下,我们统一开展了自费的有益活动,非常开心,受益良多。如周六上午,大家自费参观了恭王府。恭王府是清代乾隆朝的重臣和绅的府第,占地很广,建筑宏伟,珍宝无数,其拥有的财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0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史上第一贪。当然,大贪官和绅最后被嘉庆皇帝处以死刑,家产予以抄没。对于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来说,这不是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吗?由此,我亦联想到了当前中央开展的“打老虎”行动,媒体及坊间所说的“大老虎”不正似“和中堂”吗?我是一名基层的同志,显然没有“打老虎”的资格和能力,但作为一名老党员、14个年头的基层法院副院长,我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坚定支持习总书记、全力声援“打老虎”的能力或资格还是有的。因此,我前不久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就是《做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已发表于《人民论坛》及《中国法院网》等媒体。

  周六下午,大家自费游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我曾经游览过该园,因此未入园而在公园书店泡了几个小时。在这里,我们均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歌曲《酒干倘卖无》唱得好:“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这里的“天”与“地”就是祖国,这里的“你”与“我”就是百姓,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人们的生存之地。因安史之乱,唐代诗人杜甫触景生情,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凉诗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日寇的野蛮入侵,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惨不忍睹。鉴于中国当前的周边复杂形势,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名将、西汉击匈英雄霍去病在回答汉武帝时的一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我顿时有种“老夫獠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感觉,进而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时代需要霍去病精神》。

  周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真切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让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下午,我们去涟源驻京办学习调研,了解探讨了信访工作情况。

  学习期间的一天晚上,我们还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观看了江西话剧《生如夏花》,话剧主人公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让大家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正面的思想教育。我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礼,我们的思想又一次得到升华。

  我们在北大学习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的知识、取得的成果很多,而受到的思想启迪则更加宝贵。在北大的林荫大道、未名湖畔,在北大的图书馆里、百年讲堂,在北大的书店、教室、食堂……均留下过我们的足迹、我们的书声、我们的交流、我们的思考……

  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我们因此非常感谢领导的厚爱!

  这段学习经历非常宝贵,我们因此不会忘记!

  丹书漫卷,书香沁人。读书可以使人睿智、明理、笃志,也可以让人淡定并释放压力。政法部门的领导工作繁重,压力很大,有时还很烦闷,这时就应该读点书,一心钻到书里去,书中自有“开心果”,书中亦有“减压阀”,书中还有喜和乐,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云:“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学习,我们就能找到宁静的港湾和驿站,从而为心灵开垦一片乐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工作做好,先应加强学习。应象习总书记所讲的,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做到自然好学。本人将继续坚持学习,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进一步把法院本职工作做好,将自己分管工作抓好,为实现“幸福涟源,平安涟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一四年六月三日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