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司法领域的人才高地智力高地成果高地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历程综述
2017-08-26 12:07:1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沈荣
  2008年6月19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迄今为止,这依然是全国政法机关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9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确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决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招收首批博士后。2010年3月4日,第一届11名博士后正式进站。

  此后,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又分别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至2015年,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共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75人。

  2016年,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了独立招收的重大突破。同年9月23日,首批独立招收16名博士后进站。

  2017年8月25日,又有12名博士后进站。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2016年首届独立招收博士后进站仪式上指出,要汇集一批高端法律人才,研究一系列重大法律问题,推出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将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成司法领域的人才高地、智力高地和成果高地。

  朝此目标,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一直在努力。9年时间,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共招收103名博士后进站,课题申报数量和获得资助金额在法学领域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中名列前茅。

  形成多元化、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

  经过长时间酝酿,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依托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为政法系统唯一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为人民法院搭起了新的人才培养平台、新的理论创新载体。其成立的目标是培养马克思主义法学高层次人才,有效整合法学研究资源和队伍,促进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有机衔接,全面推动审判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从而为人民法院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制度的保障。

  2009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确定7位院领导和5名法学专家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合作导师。目前,根据博士后合作导师的工作调整和法研所工作安排,已确定9位院领导和7名法学专家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合作导师。

  在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制定了《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管理办法》《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制了《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手册(试行)》,完善了博士后招收、开题、中期考核、出站评审等制度,逐步规范和完善了博士后管理工作。

  制度建设从未停止,在刚刚举办的2017级博士后入站典礼上,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蒋惠岭介绍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后,我们根据中央新的要求和人社部的具体规定,新修定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形成了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根据全国博管会的规定,刚成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原则上要联合流动站共同招收博士后。根据这一原则,法研所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及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联合招收法学博士后的培养平台,这种法学实务界与理论界紧密结合的法学博士后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机制的创新,受到了全国博管会的充分肯定。

  根据人社部的规定,学术、技术实力强,具备独立培养博士后人员能力的工作站,经人社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批准可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16年,法研所提出独立招收申请并获得批准,至此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了独立招收的重大突破。

  这里的研究“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旨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特别是创新型优秀人才。法学博士后的培养不同于法学博士的培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周强院长指出,要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强应用法学研究,关注司法实践最新发展,推出更多优秀研究成果,力争成为司法工作的优秀后备力量。

  进站的博士后们也正是看中了“应用”这一优势。曾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从事了十年民商事审判工作的任容庆对记者说:“长期的审判工作锻炼了我的司法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我意识到自己的研究能力依然有所欠缺,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报考了法研所博士后。”2016年9月,她经过层层筛选,正式进站。

  曾就职于吉林警察学院,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应届博士的徐持今年也选择了进入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她说,选择法研所的原因,一是应用性强,作为全国政法系统唯一一家博士后工作站,扎根中国司法土壤,有很强的实践导向和应用特色,强调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结合,对于以实践为生命的法律研习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二是高端前沿,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工作站,可以辐射全国司法资源,直面司法审判最前沿,是应用法学人才的高端培养基地。三是组织性强,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强调培养机制的系统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博士后驻站学习工作,深度参与所内各项科研活动,为博士后创造了很多交流平台、实习基地和学习机会,相信经过两年的系统培养,会帮助博士后迅速成长,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吸引各方人才到来的同时,工作站也在坚持博士后人才遴选的多元化。“我们招收的人员身份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法官、检察官、律师、学者,也有其他实务界的同志。”蒋惠岭介绍说。

  人选进来了,还必须坚持博士后人才培养的高标准。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实行工作、科研有机结合的驻站制度,从实务中出理论、在理论下做实务,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的平台优势及与科研单位的理论实务交流机制等,打造出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独具务实特色的博士后培养路径。

  人才“高精尖”与智力成果“实用化”

  经过9年的磨砺,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科研成效更加务实创新、文化积淀更加厚重进取,正向创建一流的博士后工作站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首届独立招收博士后进站仪式上,周强院长说,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一贯注重培养兼具深厚理论研究基础和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人才,随着博士后工作站的不断发展,必将成为全国法院系统高精尖人才选拔的“蓄水池”。

  “蓄水池”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第一届博士后原晓爽、王旭军同志被评选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在站期间,第一届博士后徐艳阳同志就任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法院院长;

  第二届博士后牛克乾同志就任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挂职);

  ……

  他们的智力成果也正在转化到实践中:博士后童海超与孙佑海研究员合著的《关于预防和打击网上非法倒卖银行卡活动的研究意见》一文刊载于2014年第23期《司法决策参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第一届博士后胡云红的“我国陪审制度研究”被最高人民法院院党组批阅,转发有关部门予以参考;

  有的在站博士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法学会、司法部、教育部等部级课题。

  2016年,实现独立招收的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再创佳绩。“我们的博士后,特别是独立招收之后,成果非常多。有文章、专著、调研报告等,也参与了很多调研活动。我们的博士后还参与到院内和地方法院的一些司法决策的论证中,有些改革方案的论证、起草,包括司法改革督察,法官法的修改等,博士后都有机会参与。同时也非常感谢院领导和院内各个部门能够提供如此便利的研究条件。”蒋惠岭说。

  在课题申请及研究经费资助方面来看,近年来,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获得的博士后基金资助数量和金额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与全国法学博士后设站单位横向比较,法研所博士后获得的基金立项数居全国同类设站单位前列。从课题所涉领域及内容来看,既包括涉及人民法院发展前景的司法改革课题,又包括有迫切现实需求的审判管理、审判业务方面的课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务实与创新的融合并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司法改革的伟大实践正披荆斩棘迈向一个个新目标,而以服务我国司法发展、法治建设的法研所博士后工作站,也正勇立潮头唱大风,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