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法院:以司法力量守护“非遗”苗族“蜡染”之花
2022-03-11 15:31:08
 

  中国法院网讯(罗微微 何利平)蜡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三大印染工艺之一。根据史载,早在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在珙县罗渡苗族乡王武寨的深山中,就盛开着一朵散发奇香的“蜡染之花”,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记载着这个民族悠久而坎坷的历史。2010年,珙县的“苗族蜡染”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项技艺走进大众的视野,但同大多数手工艺一样,蜡染也在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如何保护民族艺术瑰宝,将本土文化传承?为有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3月9日,四川省珙县人民法院的法官来到罗渡苗族乡王武寨村王力洪老人家中,与老人共话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司法保护。

  今年已69岁的王力洪老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16岁起就师从珙县地区苗族蜡染艺术的泰斗黄桂芬,在此后50多年的蜡染人生中,为珙县、云南威信等地苗族同胞蜡染百褶群布料近1000米,将具有珙县地方特色的苗族蜡染工艺发扬光大。

  当天,王力洪老人向干警们介绍了蜡染的制作技艺,其制作工艺包括调蜡、碾布、绘图等多道工序,同时为法官们展示了绘图技艺。王力洪老人将碾好的麻布铺在平案上,用蜡刀蘸蜡汁慢慢地一点一点绘在布上。“在绘图的时候,我一般不会打样,凭自己的构思、经验和当场灵感绘图,这样,每一匹布都是独一无二的。”王力洪老人介绍道。

  在王力洪老人的指导下,珙县法院的法官们亲自体验了“苗族蜡染”的绘图工艺,无论是线条还是构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官感叹:“真是看者容易、做者难!”。

  为传承蜡染技术,王力洪老人还开展培训了工作,每年非农忙时节,王力洪老人都会动员苗族的乡邻到自己的家中学习蜡染技术,想让传统制作工艺及传统图案后继有人。

  在与王力洪老人的交流过程中,法官感受到了王力洪老人对于“苗族蜡染”这项传统技艺深深的热爱,以及对这门手艺隐隐的担忧。为了保护这项技艺的独特性,王力洪拒绝了不少上门求合作的商家,这让“苗族蜡染”的知名度与商业价值大大降低,使得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阻碍。了解到老人的顾虑后,法官从法律的角度,以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技艺传承、文化产品推广等方面,给了老人中肯的建议。

  老人握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以前只知道埋头做蜡染,想着怎么传承手艺,以后有了法律的保护,我对这门手艺的传承更有信心了。”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情感和共同记忆,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作为法治保护的桥头堡,下一步,珙县法院将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特别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努力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保护合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民间技艺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力量。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