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红色家规
2023-12-08 10:46:3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程应峰
 

  清廉家风所彰显的,是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关系,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就需要有众多胸怀大志、品学兼优、正直明理的人。所以,教育子女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的同时,更要注重俭朴、廉洁教育,以勤俭为本,爱惜一蔬一饭,让他们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养不教,不仅危害自身,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

  古往今来,中国人有爱莲之心,为什么?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质。更因“莲”与“廉”同音,内涵深厚,寓意美好,两者都拥有净、洁、直、清等含义。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威。一个人,要活出干净、活出清爽、活出清白、活出尊严、活出无悔、活出心安,就当植莲于心,思廉于行。

  红色家规涵育的是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家庭文明、传统习惯、行为准则及处世之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道德、价值取向及作风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中体现。

  王纪一所著的《红色家规》,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李先念、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进行了有温度的叙述,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忠诚老实。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甘于奉献、严守纪律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国家的功臣,也是治家的典范,他们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本色。对子女,从严教育,育德育才;对妻子,相濡以沫,共同进步;对亲友,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他们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传家立德力行之举,堪称修身齐家的典范。

  朱德同志曾立下“五心”家规: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忠于职守要有公心。旨在处理好大家小家的关系,不搞特殊,不谋私利,坚守原则。

  朱德同志与母亲感情深厚,却因长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不能留在身边孝敬她。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朱德同志毅然做出选择:把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家庭的亲情深埋心中,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1974年,朱德同志的儿子朱琦去世,几个孙辈在外地工作。组织上特意把他的孙辈从外地调到北京照顾他。朱德同志见到他们后,耐心地劝导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对我有很好的照顾。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是回哪里去吧。”就这样,他的孙辈离开北京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上。

  朱德同志还给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朱德对家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他住进中南海20余年,除了必要的出访所用的两套好一点的衣服外,其他的衣服都有补丁。

  任弼时同志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润物无声般融入子女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不搞特权,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关爱他人,勤俭节约”的家风,他教育子女说:“凡事不能超越制度。”

  1946年,任弼时同志次女任远征到延安和父母亲一同生活。延安条件艰苦,实行配给制,任远征领到了一份生活用品。出于好奇,她随管理员到仓库去,在那里她看见了一个粉色电光纸皮的小本子,十分欣喜。管理人员看到她这么喜欢,就给了她一本。然而,回家后,小本子被父亲任弼时看见了,他脸一沉,严肃地说:“远征,这本子哪里来的?”“管仓库的叔叔给的。”任弼时生气地说:“这是给领导人用的,你怎么可以拿?咱们不能特殊化!送回去!”任远征第一次看到父亲生气,赶紧把本子送回去了。

  任弼时同志对家人要求严格,对亲属也是如此。战争年代关山阻隔,有一次,分别了22年的小妹任培辰到北京看望哥哥。这次短暂相聚,让任培辰记忆深刻:当了高级领导的哥哥,房子就在马路边,公务车是旧吉普,孩子们穿着旧衣服,连餐桌上放的饭碗,都是战争年代行军时用的搪瓷碗,筷子上还系着绳子。分别时,任培辰希望哥哥能给湖南省委写封信,替自己的丈夫安排一个工作。任弼时同志认为这样不符合组织原则,他耐心地教导妹妹:“这虽是件小事,但是为了私事给省委写信,影响不好。”

  邓小平同志生活一向俭朴,衣着整洁,朴素。他的很多衣服领子、袖口都补过。家庭饮食上,他是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食,从不吃滋补品。川菜是他一生的爱好,也仅限于宫保鸡丁、麻辣豆腐之类的家常菜。20世纪60年代初,工作人员担心邓小平和大家一起吃饭营养不够,提出让他单独吃,他不肯。有时给他单独炒一个菜,他却分给孩子们,自己一口也不吃。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起来,他家里的伙食也改善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四菜一汤”,但晚上总有一个固定的大烩菜,就是把中午所有剩的菜都烩在一起。

  邓小平同志喜欢孩子,但不娇惯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事的本领。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同志来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文具柜台,买了4包铅笔和4块橡皮,送给孙辈们。他对孩子们说,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错了就要改的。他还对孙辈们说:“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作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

  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最强调的就是“自律”,对国家法律不能侵犯,要守法,要谨慎,不能干出格的事。在家中,他是普通一员,而不是严肃的家长。他关心每一个人,包括工作人员。家人和工作人员都不会因为他言语不多而感到不敢接近,小孙子敢于在他不备的时候挠他脚心。

  陈云同志有着水晶般透明的党性和人格,严守规矩,从不把手中的权力用在为自己或家人谋好处上。他常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要用于人民,要为人民谋福利。在家里,哪些事能讲,哪些事不能讲,分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在市场上会销售一些高级点心、高级糖果等高价商品来回笼货币。一个夏天,妻子于若木买了一条称心的高价毛巾被,非常高兴。可是,第二天,报纸登出消息说,我国经济已恢复到一定水平,可以取消高价商品了,从即日起所有高价商品都降为平价。为此,于若木向陈云抱怨:“怎么不提前说一声。”陈云同志严肃地答道:“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随便讲?我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

  陈云同志常常告诫子女:“做人要正直、正派,无论到哪里,都要遵守当地的规矩和纪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如果情况有变化,要如实告诉人家。这些事看起来很细小,却要这样做。你们若是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

  陈云同志家庭融洽和谐,他很喜欢换尿片子、晾衣服的家庭氛围。和于若木刚结婚时,他就说:“我是个老实人,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陈云同志对子女既严格要求,也特别慈爱,经常和他们说说笑话,关心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他从不束缚每个子女的个性发展,也不刻意让他们按照什么标准去生活,而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教导他们做一个正派的、心态平和的普通人。

  读《红色家规》,我们读出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他们对子女,亲属,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一个个深入灵魂的故事,虽然都是往事,可精神的种子却始终在生根发芽。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物化的东西可以改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可以说,红色家规永远是共产党人修身齐家的精神蓝本,需要我们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在身体力行中加以发扬光大。

  红色家规更多彰显了清廉情操,让人生目标明晰,让价值取向洁净。生而为人,像莲一样洁身自好,像莲一样美丽绽放,像莲一样默默奉献,永远是令人称道,教人感念的事情。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