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鲍卫忠那样始终苦干实干
2024-05-11 09:11:4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曹彩雲
 

  “山在颤抖,江河在哭泣,年仅45岁的法官鲍卫忠还是走了,阿佤山的乡亲们不敢相信,阿佤山的乡亲们不愿意相信!”2024年2月,在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第五届文化季开幕式上,作为《人民的好法官》节目朗诵组的一员,我饱含热情、擎着泪水和其他干警几乎沙哑地喊出来了那一句台词,悲怆的音乐伴随着我们的朗诵,那一刻,台下鸦雀无声。

  临沧多山,崇明多水。早在2017年底,上海市崇明区便和云南省临沧市成立东西部协作关系,而鲍卫忠所在的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与我所在的法院又是联建法院。鲍卫忠,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时代的楷模,不仅是佤山百姓的贴心人,更是我们近在咫尺、可追可及、可学可做的好榜样。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法官?好法官应该成为什么样?”历时数年,终于披荆斩棘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如今作为一名“基层末梢”的青年法官,我时常扪心自问,也曾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直到“遇”见鲍卫忠。如今鲍卫忠法官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力量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竖起来的是信任。”鲍卫忠用最接地气、情理法交融的执行方法把法治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名青年法官,站在司法服务基层群众的桥头堡,唯有坚持司法为民,竭忠尽智,方能无悔青春,不负“法官”二字。记得在一次乡村接待时,我遇到一起母亲起诉儿子的宅基地纠纷,因为赡养问题和母亲改嫁,母子关系僵化,家庭关系崩裂,面对人伦、情感矛盾的交织,我感到矛盾不在于宅基地纠纷本身,而在于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我们联合当地村委工作人员几次上门进行走访,最终解开了母子心结,实现了案结事了。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百姓无小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我们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沉浸式地了解老百姓的司法需求,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尊重、关爱、热情。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对一名青年法官来说既是锻炼、更是荣光。“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曾经,邹碧华生前有过这样一段文字,如今鲍卫忠再次用生命书写了何谓“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壮丽篇章,对我们而言,唯有忠实地做英模精神的继承者,方能不愧为同行者。

  “好法官”没有什么一纸标准答案,但“冲锋在前,一腔孤勇”的“鲍”公却为我们诠释了好法官的应有画像:有关就去闯,有钉子就去拔。“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鲍卫忠不知疲倦的身影留在了阿佤山的村村寨寨,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磨”掉了650多件难啃的“钉子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用最平凡的办案方式把执行做到了极致?我想“公平正义”四个字一定是镌刻在他短暂而滚烫人生中的最亮底色。将个人“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之中,无论我们人在何岗,身着何衣,处理何案,奋斗、为民终将应该是法院人永恒的标签。因为“法官”二字,意味着笔下从此千斤重担,裁判文书终将成为我们一生的名片,别人的人生终将成为我们一生的牵挂。矛盾有大小,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并无差别。这份人民的期许不会因为我们是身处哪个庭室而或多或少,不会因为我们办理案件的简单或复杂而或增或减。想要挽救一个家庭,止损一个纠纷,厘清一段关系,我们唯有用智慧荡浊扬清,用平凡铸就人民满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法官当如鲍卫忠,“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善为”,2023年12月,在与沧源法院共同开展的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主题联学活动上,聆听着沧源法院干警们回忆鲍卫忠生前的点点滴滴,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鲍卫忠用担当诠释公平正义,用责任坚守法治信仰的崇高精神。斯人已逝,丰碑永存。鲍卫忠在司法事业中燃尽了自己,但他的精神却如同点点星光,汇成漫漫星河,照亮着司法公正道路上的每一位同行者。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法官,奔赴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必然漫漫。作为司法工作的践行者,我们要向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前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多点“死磕”的精神,少点“畏难”的情绪;多点“拼命”的努力,少点“浮躁”的观望;多点舍我其谁的“傲骄”,少点患得患失的“世俗”,像鲍卫忠那样始终苦干实干、担当奉献,真正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相信千帆阅尽,必有无限风采。

  (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