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良鸿代表:要下大力气培养更多优秀双语法官
2015-03-12 20:34:55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单良鸿
     中国法院网讯 (黎虹)  3月12日晚,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单良鸿做客最高法院网、中国法院网、新浪网联合推出的2015年两会访谈节目,就一些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突出的法官流失、法官断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呼吁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逐步提高基层法官职级待遇,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法院编制,吸引更多优秀双语法律人才从事审判工作。

  单良鸿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法官、法官助理等法律工作者待遇,引进、留住高级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队伍,加大对法官的培训培养力度,上级法院也要注重从基层一线选调法官、选拔人才,让长期基层工作、为基层服务、扎实办好案的法官有盼头。除此之外,希望在双语法官员额、人员培训等方面多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

  单良鸿特别就双语法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三大诉讼法都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当事人、参与人,还得为他们聘请翻译。诉讼中的少数民族群众如果能用本民族语言与法官进行交流,无形中就会增加对法官的认同和信任,从而树立对司法的信任。

  “获评全国法院第二届十佳微电影的《双语法官》就有很好的展示。”单良鸿举例说。故事讲述一个穿梭于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的年轻法官,因为语言的障碍给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但通过其持之以恒的付出,最后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禄劝撒营盘人民法庭的法官李光学。1993年至今,李光学走过乡镇、山村,不畏山路坎坷,背着国徽去开庭,由于禄劝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大多少数民族听不懂汉话,李光学是彝族,他了解百姓和民风,用少数民族语言为百姓们翻译,如今,他每年的案件处理量达200余件,广受人民群众好评。而双语已成为他为百姓们化解矛盾的一把金钥匙。法官在办案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民俗习惯,无疑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和亲和力,使得司法活动更接近现实、更易于被接受,更为灵活,有助于在纠纷解决中实现“情理法”的统一,从而提高司法裁判认可度,这是转变司法观念、创新工作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黎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