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文明执行 传递司法温度
2020-07-16 08:56:2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 黄明军

  今年三四月份,一个系列案分到了我的手上。

  该案涉一家服装厂的10个女工,人不算多,共拖欠工资近3万元,金额也不算大。加上我们这里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常常碰到类似情况,所以我起初觉得这个案子没什么特殊,拘留、冻结、限消,对于那些恶意拖欠的“老赖”企业主,通过执行措施高压威慑,钱总能拿得出来。

  然而,当我跟企业主任某打完电话后,才意识到此案可能和自己预想中不太一样。对方态度很好,只一个劲认错。“钱我一定还,求求你们不要查封我的厂。”我想,案件或许还有隐情,于是便转变了态度,耐心开导任某。多番询问下,对方终于开了口。

  原来,任某离婚后独自带着两个孩子,2014年开办了这家服装厂。说是厂,场地加起来也就200来平方米,做的都是来料加工、辅料销售的活儿,收益只够生活所需,没有积蓄。厂里三四十个工人都是没有外出务工能力的周边妇女,有些还都上了年纪。去年年底厂子不景气,任某无奈拖欠了工人工资,于是便有一批女工辞职,欠条也签了,但钱实在还不上。“开年又遇上疫情,厂子接到防护服来料加工的单,想尽办法交了货,但厂商受影响,几十万货款一分没拿回来。”这使得任某的服装厂雪上加霜。“钱我一定还,恳请法院帮忙,缓上几个月。”任某在电话里说道,诚意之余满是无奈。

  一边是急需工资维持生活的10个困难女工,一边是步履维艰的单亲小微企业主。多次到服装厂实地查看后,我也犯了难——如果强制执行,势必导致厂里经营停滞,甚至造成现就业人员失业。

  怎么在推进执行的同时保障双方权益?我想,不能靠力度,还得靠温度。

  在仲裁和立案阶段,女工们都坚决拒绝调解。我把10人约到法院,从谈话中慢慢了解到,好几位女工都在厂里工作了一两年之久,有的甚至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只是生活困难,便觉得任某恶意拖欠工资,实在要不回钱便着了急。看来双方的调解基础是有的,我心里这下有了底。

  “一起工作了这么久,你们也多少了解任某。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开厂,没有故意躲着不还债,疫情来了还想尽办法做好防护服加工,说明她是有诚意还钱,也有责任感的,只是确实困难……”多番劝说下,女工们终于意识到也许是自己情绪过激错怪了任某,便主动提出和解。我见势赶紧趁热打铁,联系任某进行劝导。终于,任某带着多方筹措的部分款项来到法院,向女工们坦诚了自己在经济上的困难,并承诺一定依约偿还余下款项,女工们看到对方的诚意,当即同意签订和解协议。首期款项当场交付发放,和解现场变得暖意融融。“老板确实不容易……”“陈姨你们放心,8月底前我一定把工资还上!”多次没有调下来的案子,到了执行环节,双方当事人终于能够放下龃龉,彼此理解。

  如今,任某拖欠的第二笔款项也已按时交付女工们。当我回访此案件时,服装厂已渐渐恢复了运转,任某激动地握住我的手,潸然泪下。

  疫情之下,执行工作开展面临着很多变化,对法官来说,需要更新执行理念和执行方式。当双方当事人都处于困境当中,如何破局?需要法理情的融合,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善意文明执行,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司法的温度,更是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黄慧辰  林丹丹  整理)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