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美海安”背后的推手
——海安法院治污染保转型促发展纪实
2013-02-26 14:02:5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林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面对金融危机,江苏省海安县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然而,海安人并不满足经济上取得上的成绩,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扎实推进,关闭污染企业、摒弃地方保护、推进经济升级,成为苏中苏北首个全国生态县,成功铸就“大美海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法院执行的有力助推。

  如何在法律上保障经济平稳快速转型升级,怎样实现经济民生环境和谐统一?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做出了这样的决择:发展是重中之重,全力为经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生态环境是民生质量之根,一定要为人民留下碧水蓝天。

              选择最经济手段执行

  “这四家污染企业害了我们20多年,想不到法院一天内就让它们全部停产,我们群众真心拥护。”家住南莫镇沙岗村75岁的村民丁诚抖着花白的胡子,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诉说着现在的心情。

  2012年10月19日,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与四部门联动执行,一举强制关闭了位于里下河水乡的四家铝灰加工厂。这四家污染企业均位于海安县南莫镇沙岗村一带,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利润大,而且解决了数百名当地农民就业问题,但所排毒烟、毒水严重影响周边土质和水源。

  海安法院受案后,立即组建专项执行组,深入当地调查摸底,发现这四家企业规模大、职工多、情况具有类似性,并且,不觉中形成了“联盟”,对立情绪较大。甚至,有一企业主威胁称,如法院强制执行,将组织全厂职工上访。若按照常规执行方法,不仅耗时费力,恐怕还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执行组人员及时调整方案,向行业内专家请教论证,与相关部门积极展开沟通,最终决定采用最经济的方法——剪断上杆线,使其失去动力,无法恢复生产。

  10月19日清晨,海安法院会同环保、公安、供电及南莫镇镇政府等部门组织50多人,实行现场执行。周边群众闻讯后,纷纷赶至,声援执行行动,自觉维护秩序。慑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有力的执行攻势,被执行企业未敢阻拦,一场危机化于无形。

  据悉,2012年,成功关闭4家猪肠衣企业、4家小铝灰企业、12家地下塑料粒子加工坊。

              不允许地方保护主义

  经济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防治污染亦非一役之功,保持头脑清醒,认清趋势,时刻警惕,防止急功近利,被眼前的小经济破坏了大发展,海安法院绝不允许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加强宣传力度,带动群众监督,环保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喂,你好,请问是海安法院吗?你们县白甸镇的废油厂又恢复生产了,污染气体就差熏死人了……”2012年11月27日下午4时50分许,海安法院执行局局长办公室的电话急促响起,电话那头一名操着盐城东台口音的男子焦急不安地说道。

   举报人所称的废油厂,是海安县白甸镇的一家液蜡加工厂,地处海安、姜堰、东台三县交界地带。该厂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为当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废油加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恶臭气体,不仅给当地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给邻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法院曾依申请执行关停,可始料未及,该厂又悄悄恢复生产。无奈之下,邻县群众向海安法院打来求助电话。

  群众举报就是执行指令!执行局局长搁下电话,立即启动执行应急预案,通知承办法官带上案卷,请求法警大队调动警力,迅速动身驱车前往案发所在地——白甸镇利民村。与此同时,县环保局、镇政府也派员一同前往。历经三个多钟头,当天夜间9时许,执行人员顺利查封了液蜡加工厂的动力电源柜和厂房大门。

  环境保护一盘棋。大问题,大方向,海安法院从高处着眼,摒弃执行地方保护主义,先后关停与邻县接壤的3家污染企业,在执行环保案件与服务生态经济发展征途中踏出了一条星光大道。

              做经济转型升级推手

  “污染企业要关,并且要不遗余力,但是要看怎么关,是一刀切,接到申请就强制执行?还是摸底排查,扫除隐患,让有可能、有能力的企业‘死而复生’?”王平院长向记者阐述着海安法院在污染企业关闭还是转型问题上的执行理念。

  记者来到一大型蓄电池厂原址,这个曾经全县有名的高污染企业的烟囱不再冒烟,污水不再排出,生产设备也已撤出车间,成功实现了关闭转型,受到当地群众、干部的一致好评。殊不知,企业主曾极力抗拒执行,海安法院登门通过十多次积极稳妥的执行工作,才如期实现了目标。

  2011年,根据国家企业转型升级要求,该蓄电池厂不达国标,经限期治理仍未合格,当地政府作出责令关闭行政处罚。但该厂负债600多万元,企业关闭不仅自己倾家荡产,而且还会造成200多名职工下岗失业。

  考虑到案件涉及群众面广、企业主情绪对抗、矛盾异常尖锐,海安法院“以柔克刚”,暂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第一时间向县人大、县委、县政府通报案件情况,积极争取环保、公安、安监、供电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先后12次深入蓄电池厂进行疏导宣传。

  污染要治理,企业也要生存,海安法院抓住问题节点,支持企业转型生产,帮助联系更换变压器,向政府沟通协调帮助争取转型资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完成了一系列变压器更换程序后,蓄电池厂迈开了就地转型的步伐。厂里不少老员工向执行法官竖出大拇指,称:“法院确实不简单,是你们的努力让我们厂重见了光明!”

  截至目前,海安法院从大局出发,从细节着手,在治污执行中帮助争取转型资金200余万元,为500多名企业职工实现了就地安置,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百姓的广泛称赞。

  海安环保局副局长告诉记者:“海安法院构建环境联动执法机制,探索经济执行方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大美海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海安法院在助推“大美海安”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早出晚归,星月相伴,斗智斗勇,一步一个脚印,一招一片效果。2013年,他们将用司法的力量,为海安生态文明建设描绘出更美丽的画卷。
责任编辑:郭楠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