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平:北京法院创新司法便民机制让百姓“明白打官司”
2013-03-10 20:30:30 | 来源:新华网
  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组织新华网等12家网站联合举办主题为“司法为民”的网络访谈,邀请北京市人民法院院长慕平、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河南省宝丰县人民法院闹店镇法庭庭长朱正栩3名全国人大代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中国日报记者]中国日报网网友[琦琦11]问慕平代表:对老百姓来说,到法院打官司还是一件很难、很费劲的事儿,请您谈谈北京法院在司法便民方面采取了哪些惠民举措?

  [慕平]打官司难确实是一部分群众长期以来对法院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诉讼活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为它每个程序每个环节都要按照程序走。为方便群众到法院打官司,北京市法院主要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第一,诉前服务。现在在北京市所有的基层法院都专门设立了诉讼服务机构,当事人到法院以后,为他提供一些诉讼引导、案件查询、诉讼材料的收转等共十项服务,保证当事人进法院门以后有人接待,咨询问题的时候有人回答,提供各种材料的时候有人接收,参加诉讼活动的时候有人引导。从我们建立这个机构以后,现在全市法院一共为诉讼当事人提供了诉讼引导115万人次、案件查询65万人次、接转诉讼材料29万件次,这是在立案前的服务工作。

  第二,进入立案环节以后,立案部门要负责对当事人有一个诉讼全程提示告知制度。通过立案环节发放一些告知书、提示卡、诉讼指南等文件,让当事人能够了解他要打的官司的整个流程,向他介绍在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及诉讼当中存在的风险,让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除此之外,在案件审结后,执行过程当中。执行难,很重要的一点是执行的时间拉得很长,有很多当事人不知道执行过程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什么要拖得这么长。所以我们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也定期向执行申请人通报执行进度以及存在什么样的困难,让他心里有底。

  第三,提高裁判文书的说理水平。要求各级法官要锻炼群众工作的能力,能够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把法院的判决事实、理由、依据讲明白。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判后答疑制度。有些当事人看了判决书以后仍然不太明白这个案件为什么这样处理,如果他提出了疑问,法官有义务进行专门解释。我们大体上通过这些新机制和服务方式,努力使所有到法院来打官司的,不管他专业和知识水平在什么程度都能得到一个公平的对待,能有一个明白的结果。
责任编辑:边江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