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锡五传》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一刻也不离开群众”
——缅怀生活中的父亲
马锡五之子 马秦宁
2015-02-16 07:54:03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二版
  我的父亲马锡五虽然离开我们有半个世纪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父亲在世时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百姓,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父亲的一生和老百姓是分不开的,正如毛主席为他所题“一刻也不离开群众”。谢觉哉悼诗称父亲是“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群众泥土是他智慧的源泉”。在我的记忆中,无论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他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并时常告诫我们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父亲认为自己就是百姓中一员,对老百姓非常亲切,与老百姓只是工作岗位的不同,家里的大门随时向老百姓敞开。他常说:“老百姓千辛万苦找到你,说明他们确实有冤屈,我怎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呢?听听他们的倾诉,帮助他们,给他们出出主意,他们心里就没气了,回到家乡,一些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与此同时,我们这么做,也帮助当地政府解决了问题,所以切记一定要善待老百姓!”如果正赶上吃饭,父亲一定会把上访的百姓留下来,吃完饭再让他们回去。有时候,父亲还会让我陪着一起吃饭,特别是从家乡来的老乡,父亲会留住他们在家里住上一两天,并让司机开车带他们到街上和公园逛一逛。

  有一年,我父亲因公摔伤了腿住进了医院。他的腿刚能下地活动,便让警卫员陪着他到医院门口与看病的或过路的群众拉家常。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教育我们一定要尊重组织的安排。每逢年过节,父亲和母亲一定会买些食品及日用品送给家里服务的工作人员,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父亲调到北京后,我家从原来住的机关大院搬进四合院,房子很大很漂亮。父亲担心我们有优越感,脱离老百姓,便把我和姐姐送到普通的小学,与老百姓的孩子一起读书。我的同学都是家住附近的平民家庭子女,我和他们成了好朋友。我经常约同学到家里来,父母亲都会热情接待他们,了解同学家里的经济情况。我上中学后,每年暑假父亲一定让我到机关的农场劳动,接触农场工人,了解情况和建立感情。父亲要求我拜农场工人为师,向他们学习施肥锄草、打理果树和菜园,和农场工人一起赶着马车把收获的瓜果蔬菜送到机关食堂,与机关的叔叔、阿姨分享劳动的成果。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弟姐妹从没感到自己的特殊和优越,自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父亲对民间故事和民风了解很多,这让他很容易和老百姓拉近距离。在我印象中,无论普通百姓,还是机关里同事,都喜欢和父亲聊天,听他做报告。人们喜欢他、尊敬他,当年他仅60岁出头,但大家都亲切称他“马老”。1961年,他到陕甘地区调研,为了教育我们,他带着我和大姐同行。在他工作时,就让我和大姐去农村帮农民锄草劳动。他告诉我和大姐,你们就是陕北这片土地里的娃,是陕北父老乡亲养育了你们,永远不要忘记,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听父亲秘书张慜说,他随父亲调研,乘车经过父亲当年曾经工作过的六盘山,看见十七八岁姑娘穷得没衣服穿,于是他停下来,和陪同的领导与当地农民一起劳动,一边了解民情。听到老百姓诉说由于天灾,颗粒无收,没粮吃,买不起衣服穿,他落泪了。他拉着当地领导的手说:“解放这么多年了,怎么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如当年老区了?一定要善待百姓,尽快解决老百姓吃饭和穿衣问题。”随后,父亲让秘书把他当月工资分发给当地老百姓。由于一路调研的劳累和心情的压抑,在走到青海时他病倒了,不停地咳嗽和吐血,不得不终止调研回北京住院,住院期间他的战友、机关同事、老区的乡亲们不时到医院看望他,希望他能早日康复。然而由于长久的劳累与心情压抑,尽管组织和医院全力医救,最终父亲还是离开了让他牵挂和眷恋的人民,驾鹤西去。

  在父亲的追悼会上,周恩来总理握着我的手说:“你父亲为人民做了很多事,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你要好好学习,继承他未完成的事业。”是的,父亲走了,但他“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永远不忘和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