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舒锐
2021-08-16 09:10:4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穿行于高楼林立的金融街,和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金融精英们擦肩而过,身穿运动装、胳膊下夹着书的舒锐看起来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斯文白净的娃娃脸上总是笑意盈盈。

  然而当迈进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人民法庭的大门,换上法袍走进法庭,属于法官的威严和沉稳便自然地呈现在这张年轻又富有朝气的脸上。这里是舒锐执法律利剑维护公平正义的梦想践行地。

  舒锐,现任西城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负责金融速裁工作。1984年出生的他已经在西城区法院工作了11个年头。

  “全国法院网络工作先进工作者”“北京法院优秀公务员”“北京青年榜样”“北京法院十佳调解速裁团队”……一连串荣誉称号的背后,是舒锐立足基层司法岗位、在平凡中孕育不凡的法治追梦历程。

  “出发时未曾想过会攀上怎样的高峰,抵达怎样的终点,我只知道,奋斗就是青春应有的底色。”舒锐说。

  专注所以专业

  辖区内金融机构总部云集、金融纠纷多发,西城区法院近三年来金融案件收案量均近2万件,位居北京法院首位。其中近八成是银行卡纠纷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也不乏金融领域的新类型、高难度案件。

  在舒锐看来,基层法院案件基数大、类型复杂,调解开庭量、审判辅助事务量巨大,若是每个案子都需要在“怎么审、如何判”这个司法终极命题上犹豫难决,法官每天都将疲于奔命、不堪重负。

  “如何让法官们办案不那么难?”彼时,刚通过员额法官遴选进入商事审判岗位的舒锐,还只是一名办案“小白”。他一边夜以继日地搜集判决、观摩庭审、请教同事,在审判实践中摸索前进,一边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学习理论、调研类案裁判文书。一猛子扎进了“卷山案海”的他,生活中除了办案还是办案。每天只睡6个小时还神采奕奕,随时随地抓住同事探讨问题,被大家笑称“魔怔了”。

  就这样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舒锐不仅审判水平突飞猛进,还形成了《涉消费者买卖合同纠纷模块化审判常见程序问题及判点综述》《公司被吊销后股东未及时清算类案件裁判观点及摘要》等一批研究成果,希冀抽取类案中的“共性”问题指导个案的高效解决。

  调任金融审判岗位后,面对数以万计的批量化金融案件,舒锐对如何通过审判模式变革助推人案矛盾化解有了更深的思考。在院八庭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前期探索基础上,舒锐更进一步,提出了“模块化审判”思路。

  一方面,他针对金融机构的主流金融产品,梳理审理要素表、制作模板判决,在简单案件中,只需“按图索骥”补充要素,即可批量生成判决文书。另一方面,他带领全庭同志梳理原、被告的主张和抗辩要点,编撰《金融案件常见判点说理库》,在这个“库”中,绝大多数常见金融案件不仅能找到现成答案,更能找到论证过程与办理指引。

  “基本可以说是我们庭人手一册的案头书、工具书,尤其有新人加入时,更是培训必备教材。”同事王晓莉对《说理库》十分推崇。

  有了模块化审判和说理库作指引,2020年正式接手金融速裁工作后,舒锐对批量案件采取“分流式推进”审判思路,层层化解纠纷,带领立案庭金融速裁组交出了每个金融速裁团队年均审结4100件案件的成绩单,为首都金融业营商环境改善、维护疫情下的金融稳定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一个人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有多大,取决于专业造诣有多深。”抱持着这样的信念,舒锐在深耕司法实践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勤学善思、笔耕不辍的习惯。近年来,他两次参与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7篇、调研信息10余篇,撰写的3篇裁判文书入选国家法官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法院年度案例》,并多次应邀参加国家级法学会研究会年会,得到了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用心赢得民心

  “细心、耐心、用心”,作为舒锐审判团队的两名法官助理之一,刘亚京用这“三心”来描述他眼中的舒锐。

  刚开始跟着舒锐办案时,刘亚京最先接触的是大量金融借款案件。这些案子中,欠钱的被告经常躲着不来法院应诉,“送达难”一度让刘亚京一筹莫展。

  为此,舒锐制作了一封写给被告的短信,在送达阶段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给被告。

  短信中语气温和,既告知被告不积极应诉可能承担缺席审理带来的不利后果,也告诉被告可以通过诉前调解程序化解纠纷、减少损失。短信末尾还贴心地附上了原告代理人的电话,并建议双方先行协商看能否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让刘亚京没想到的是,就这样一个小小工作方式的改变,却使得他们团队的到庭率大幅度提升,同时,因为信任的建立,到庭调撤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

  “许多人一辈子就和法院打一次交道,不来应诉可能是对法院感到陌生甚至恐惧,从而产生了逃避心理。这种时候,简洁明了把利弊讲清楚、把解决办法提出来,对当事人来说是巨大的安慰,也容易建立起对法官的信任,为后续化解纠纷奠定一个良好开端。”舒锐这样阐释他的初衷。

  在舒锐看来,法官一定要有“同理心”。用尊重、善意的眼光看待当事人,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引导他们作出理性抉择,最低成本化解纠纷。有时他用心程度之深,甚至令当事人感到错愕。

  在一起保险合同纠纷中,王某和刘某离异后因为孩子的保险利益归属产生了争议。刘某作为投保人曾为女儿买过一份人寿保险,并用保单作质押贷款3.6万元。2017年双方离婚时,约定孩子保险归男方王某所有,保险收益及相应支出费用均由王某承担。但因为贷款是由女方名字申请,王某作为代理人以女儿名义起诉到西城区法院,要求前妻偿还贷款并变更投保人。

  案子的法律关系非常明确:女儿作为被保险人,无权要求变更投保人,也只有债权人保险公司才有权要求刘某还款,王某和女儿都无权主张。但如果这样直接判决,可以预见双方还要经历多重诉讼,案结事难了。

  为此,舒锐做了大量调解工作,但双方想法一会儿一变,刘某甚至质问他:“法官,这就是一个普通案件,直接判就行了,为什么要费这么多精力做调解?”

  “作为一名法官,没有一个案子是普通的。”舒锐真诚地告诉她,双方如果展开诉讼“拉锯战”,孩子的保险不及时续费就要被迫解除,他告诉刘某,他也是一名父亲,希望案子能以对孩子最有利的方式解决。作为同龄人,也不希望他们在本该忙事业的时候,却因为几万元钱经历多场讼累。“不企你们还如初见,但愿你们一别两宽,早点把事情了结,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

  “原来你是为我们和孩子着想……”或许是被舒锐的坚持和诚恳打动,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即时履行。

  “调解其实就是做群众工作,和中医治病的思维很像,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整体视野、通盘考虑,抓住双方的本质矛盾和不同的利益侧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舒锐把自己的办案心得凝聚为《纠纷调解的道与技》系列课程,多次应邀为调解组织、法院同仁和高校学生进行授课,培训近万人次。每次开讲前,他都向大家强调:“我是一名法官,维护公平正义,也是一名‘医生’,治疗社会疾病。法者公心,医者仁心,但一切,都源于为民的初心。”

  破局构筑新局

  “舒法官,要是有钱谁会愿意欠债?我是一个残疾人,赶上疫情根本找不到工作,银行要起诉,就是逼我去死!”电话那头,欠款人董某的情绪近乎崩溃。

  疫情期间,信用卡逾期欠费导致的金融纠纷激增。这通电话,深深地刺痛了舒锐。

  他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母亲查出身患癌症,自己牵着母亲的手,在人来人往的医院门诊大厅茫然无措的感受。幸运的是,一位专业、善良的医生给了他们许多建议和宽慰,在医生的帮助下,他们走出了困境,母亲安康至今。如今,在董某身上,他再次感受到了那种不知如何挣脱泥沼的绝望和困顿。“每个人都可能陷入困境,都渴望困顿迷茫时被人拉一把。”

  舒锐经调研发现,此类案件中,银行方给出的还款方案较为僵化,一般要求欠款人短期内一次性还清全部款项,而多数欠款人没有能力做到。面对无法实现的还款方案,不少欠款人选择“破罐子破摔”,完全不履行还款义务。而一旦法院判决、执行,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欠款人,生活和处境将进一步恶化,银行的资金也无法收回,甚至产生金融风险。

  公平正义究竟该以何种方式实现?依法、依合同判欠款人败诉并立即还款,固然是一种公平正义,而引导双方形成更具可行性的还款方案,帮欠款人重燃生活的希望,或许是更接近良法善治的公平正义。

  “经过接触,我觉得你其实是通情达理的人,对欠债还钱也是认可的,暂时有困难不怕,我们可以寻找折中解决方案。”安抚完董某,舒锐立刻与原告银行进行沟通,希望能够为董某争取到减免政策或更合理的还款时限。

  起初并不太顺利。银行的工作人员面有难色地告诉舒锐,在北京,稍微大点的银行,仅信用卡欠款人就有数万人之多,减免的口子一旦开了,对银行来说恐怕是不能承受之重,政策也并不允许。舒锐深深明白,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定难上加难,但正因为有数以万计的“董某”因债返贫,有数以亿计的金融资产成为呆坏账,有难以估测的不稳定因素威胁金融安全,他才更加要蹚出一条新路来。

  “为个案当事人解困固然重要,但机制的创新才能破局而出、孕育新机。”近年来,北京法院大力推行“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机制,乘着改革的东风,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和西城区法院党组的大力支持协调下,2020年7月,舒锐带领金融速裁团队与北京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建立对接,开始探索金融纠纷“诉前调解+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法院与调解组织签约,依托行业调解搭建的平台,劝导银行从自身实质利益最大化角度,在起诉前就为欠款人提供息费减免或分期还款方案,在调解组织见证下达成协议。对减免息费后可以一次还款的,当场立时解决纠纷,对不能一次结清的,双方签署协议的同时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协议法律强制力,而在此期间不产生任何诉讼费用。

  机制建立之初,不少银行还抱着观望态度。舒锐决定采取迂回前进策略,成功劝说了两家体量较小、政策较灵活的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向第一批200名欠款人发送短信说明政策。短信发送完才半天工夫,法院、银行、调解组织的电话就被打爆了,在从法官口中得知这不是诈骗信息后,不到一周就有数十人和银行通过电话达成了调解方案。

  首次线下调解安排在了2020年7月的一个下午。法院、调解组织、银行和欠款人相约前往协议签订现场。7月是北京的汛期,当天中午,瓢泼大雨突然而至,短短数十分钟,地面就积满了雨水。

  舒锐开着车,载着助理和准备好的厚厚一摞司法确认文书,像驾着一叶小舟乘风破浪、遇水开路。等他们护着材料小跑进会场,却发现45名欠款人早就提前到达、耐心在等待。看着一双双充满期待、渴望的眼睛,舒锐的眼眶也湿润了。那天下午,到场的45人全部调解成功,首战告捷。

  经过一年的打磨,如今金融纠纷“诉前调解+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已成为了西城区法院金融解纷的常规举措,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进来,调解方式也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已有5000余名欠款人通过机制获得拯救信用、回归社会的机会,已有95%的欠款人如期还款,为银行回款数亿元,帮各方节省诉讼费千万余元,也促成了近年来西城区法院金融案件量首次降低。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重燃希望,是一个个人生的重新起航。从为群众解困出发,舒锐和他的团队伙伴们最终破除了金融不良资产的死循环,开辟了金融案件诉源治理、诉调对接的新局面。

  (赵岩 周杰 田婧 王雅娜)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