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反腐”遗憾多多的警示
2005-10-12 14:54:21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陈阳
  原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韩桂芝的“权贵之家”中,6人涉嫌贪污受贿,唯一清白的是韩桂芝的丈夫陈昔平(化名)。《读报参考》第27期刊登文章,道出了当亲情遭遇法律的底线时,陈昔平的劝说与阻止、痛心与无奈(《华商晨报》10月11日)。在韩桂芝“风狂雨骤”般的人性堕落轨迹面前,陈昔平的家庭角色无疑是尴尬、脆弱又“缥缈”的。在一次次对这个“权贵之家”的贪欲成员们的家庭式心灵救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心如焚的丈夫、一个良心未泯的公民的情绪化、私密性剪影。对自己得意忘形的妻子,对充当“腐败暗仓”的妻妹,对不以为然的儿媳,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家庭劝诫方式换来了什么结果呢?不妨来看看他在妻子第一次“伸手”时的现场表现。

  一天,陈昔平下班回家后,亲眼看到妻子收下属礼金。他义正词严地对那人说:“请自重,我们家不稀罕这些!”韩桂芝却使了使眼色,其下属见势,连忙将钱放在桌子上,迅速离去。陈昔平坐在韩桂芝的身边,苦口婆心地劝道:“你这是犯法呀,赶快将钱退回去,否则……”“否则什么?”韩桂芝突然扯大嗓门,怒吼道。见妻子发火,陈昔平就不敢再声张了,他语气沉重地说:“罢了,罢了,你自重吧……”说完,便回房去睡了。

  很显然,陈昔平做了一个明白、理性的丈夫应该做的,可他完成的仅仅只是第一步:表明自己的反对和愤怒,对家庭成员的谆谆劝导,而当这一切碰壁后,他所做的便是像一个“失败者”那样自我退避、“被迫撤离”了。从家庭的角度看,他可能不失责任心与正义感;但从法律角度观之,他的心理状态却是游离的、脆弱的、暧昧的,这一点连他自己都不讳言:“是的,自己说服不了他们,但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托词,主要是自己心存侥幸!”

  必须理解陈昔平的真诚与坦率,在这个“权贵之家”的集体式腐败中,他有着自己无可回避的责任,他的“独善其身”反衬着人性迷失和欲望疯狂者的可怕。从家庭角度看,他的心境和遭遇实堪同情;而从社会层面看,他的“懦弱”和点到即止又让人无限遗憾。如果正义允许假设和复盘,也许人们会说:假如他在腐败面前表现得更决然和有勇气一些,假如他能把防微杜渐的家庭堤坝筑得更早更坚固,假如他在妻子第一次伸手时采取果敢措施,或者,假如他能像某些人格完人一样在适当时机“大义灭亲”……

  这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悖论!其间的种种假设像正义乌托邦一般充满了感性色彩。客观地看,此悖论的分界点恰在于陈昔平的身份属性冲突之上,它要求其无限张扬人的社会性、正义性和法治原则性,而尽数割裂亲情、人性、家庭属性的复杂纠扰,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任务么?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胸有成竹,当所有人都能自如地用社会利他原则迅速破解人性困局、家庭困局时,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个性飞扬、亲情漫溢的私密元素?

  陈昔平的“失败”不是偶然的,他的经历给诸如“亲情反腐”、“家庭式反腐”之类的模式设计一个最严肃清醒的警示:不将反腐的监控机制锁定于权力运行链、权力持有者的活动场域,不使监督过程制度化、透明化、社会化,反腐之路仍可能频生波折,甚至遗憾多多。(原载:《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漆浩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