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多少个十年可以奋斗
——走近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赣榆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姜霜菊
2012-11-13 09:35:5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朱旻 盛茂 刘乃光
江苏省赣榆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姜霜菊
  一个女法官,究竟有多少个十年可以奋斗?姜霜菊的工作轨迹也许给出了一个可拷贝的模式。

  第一个十年,她在赣榆县青口法庭干书记员。80年代初,大量民间纠纷涌到法院,这十年成为她人生积累最丰厚的十年。

  第二个十年,她任赣榆法院民庭审判员,更多类型案件的处理,与更多当事人打交道,让她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

  第三个十年,她厚积薄发,连续多年审结案件数、调解率、上访率等各项指标在全院乃至全市法院名列前茅。她先后被评为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办案标兵”、“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三八红旗手”,而新近获评的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更是把她的事业推向了顶峰。黄海之滨的海港城市连云港,姜霜菊,这个名字已是家喻户晓。

  然而,她还是那个做事疾如风、性情淡如菊的她。赣榆法院“姜霜菊调解工作室”成立首月,她办理案件143件,其中诉前调解96件,和解31件,速裁16件,当场兑现57件,兑现金额高达333.6万元。

  “姜大姐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成立工作室是想留住她的调解经验,更重要的是想留住一个心中装着司法为民大情怀的身边的榜样。”赣榆法院院长宋金林如是说。

  也许,这一“留”,将会成就又一个别样芳华的十年。

  菊之纯——

  她骑着自行车跑遍赣榆镇村

  1984年,春暖花开时节,姜霜菊调入赣榆法院青口法庭。上班第一天,法庭配备了三件办案必备物品:雨衣、公文包和一辆“大桥牌”自行车。自此,辖区老乡们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年轻的身影:她身着深蓝色法官制服,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穿行在县城周边的乡镇农村。这一骑,就是十年。

  “那时候条件艰苦,办案没有汽车,法庭辖区又多在农村。婚姻家庭案件、相邻权纠纷案件,几乎都要办案人员出现场办理。有时候中午估摸着回不来,就带上煎饼和咸菜,开饭时到老百姓家借口汤喝喝。”姜霜菊回忆起当年下乡办案的情形,一天下午,她和同事回法庭途中,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如注,她和同事连人带车冲下圩沟,幸被一位路过的老盐民救起。

  这便是上世纪80年代用一辆自行车走出的“群众路线”。“去村里多了,老百姓自然熟悉了。办个案子回来,车篓里总是塞满了乡亲们送的韭菜、菠菜、西红柿,都是老百姓的一片心哪!”

  这是1984年冬天姜霜菊参与主调的第一场重大纠纷。临近年关,城南乡一位老人因事故失去了儿子,因害怕儿媳妇改嫁带走年幼的孙子,于是偷偷带着孙子躲到了黑龙江的亲戚家。丧夫失子的儿媳妇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大喊着要烧毁婆家的房子,来个“鱼死网破”。

  村里、镇里把这一有着严重隐患的家庭纠纷告知法院,姜霜菊冒着刺骨寒风,和同事骑车跑了40多里赶到当事人住的地方,一进门就惊呆了:只见儿媳妇趴在冰冷的地面上,披头散发,目光呆滞,正在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她连哭喊的力气也没有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姜霜菊连忙把她抱到炕上:“大妹子,有什么心里话就跟我这个当姐姐的说,把心里的苦都倒出来……”儿媳妇一把抓住她的手,撕心裂肺地喊道:“我的命苦啊,比黄连苦啊……”

  接下来四个小时的调解中,姜霜菊联系到老人,老人答应尽快带孙子返乡,儿媳妇也在温暖抚慰中渐渐平息了心中的悲痛和怨愤。“很多年以后,儿媳妇趴在冰冷的地面上披头散发的悲痛情景还会在眼前浮现。从此庭里一有婚姻家庭案件我就会主动要求办理,希望通过自己的执法办案让农村女人少些苦,男人多些责任,孩子多些关爱,家庭多些欢笑。”

  “家里疙瘩解,法院找小姜!”小有名气后的姜霜菊还是一身蓝制服,匆匆奔忙在脚下这片土地,“那时候刚生了孩子,去村里办案奶涨了怎么办?找一条大毛巾胸前一扎,蹬上车就上路了。”

  法庭十年,给了姜霜菊法官生涯最初的积淀: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夫妻反目,纠纷的起因大到房产,小到四五毛钱一片的瓦片,鸡毛蒜皮,零零碎碎。“特别是农村大家庭,一开庭来几十号人,双方把法庭围得像个集市。有一言不发大打出手的,有喝醉酒借酒撒泼的,有怀揣菜刀准备拼命的。见多了好啊,办案多了应变能力,性格也变得从容多了,淡定多了。”说到这里,我们的“淡定姐”姜霜菊抿嘴一乐。

  菊之灵——

  她被老百姓称为“调解法官”

  “先不要嚷嚷,听我说,我来告诉你什么叫评估。打个比方,十年前你用10万元买一套房子,现在被别人拆了,赔你10万元,你同意吗?”

  “那不行,现在的房子值30万元。”

  “那好。你坐的椅子我们法院买的时候是1000元,现在买新的才800元,今天你不小心坐坏了,让你赔1000元,你同意吗?”

  “那也不行,买新的才800元,凭什么让我赔1000元?”

  “好,现在回到你们争议的墓碑赔偿问题上。到法院赔偿你的数额,是当天砸碎时的市场价。墓碑市场价值多少,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只有物价部门说了算。你要到物价部门让他们给你的墓碑定价,然后我们再按照物价部门定价处理你的赔偿问题。现在懂了吧?”

  这是一段90年代初,姜霜菊从法庭调入赣榆法院民庭,对一起财产损害纠纷案件的调解实录。娓娓道来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比喻,让“调解法官”的名号不胫而走。

  “其实案件审理多用调解源于法庭时期。那时法庭人少啊,很多案子需要自己审,自己执。我就发现,把调解工作贯穿审理执行全过程,这个方法好用!”姜霜菊说起80年代末赣榆农村最为棘手的离婚后财产分割纠纷,“女方要把嫁妆拉回去。陪嫁时的杯子,柜子甚至毛巾拖鞋,一样也不能少。如果你判决了,判决书上错一个字、漏一个字,比如挂衣橱写成书橱或者简单的一个‘橱’字都不行,将导致无法执行。被子还要标明里子面子各是男女哪一方的,否则又无法执行。得了,还是先庭上调解,执行中继续调解这样好,执行时法官拿个本本坐在男方家门口,女方往外抬嫁妆,抬走一样画掉一样,遇到争执,现场调解见招拆招,这个方法最好使。”

  把紧贴地气的调解理念与方法带到法院民庭,十年时间,成就了“姜霜菊经手的案子基本调解结案”这样一个90年代还很鲜闻的“神话”。这时期更多类型案件的审理,让她着意于各种调解方法的总结归纳:如针对年龄大或情绪偏激型当事人的类比分析法,针对婚姻家庭类案件当事人的亲情感化法,处理财产损害赔偿、农村承包合同、排除妨碍等案件的现场协商法等。

  11月4日,记者随同姜霜菊做了一次“现场回访”。秋日阳光下,赣榆县墩尚镇泥鳅产业园的水塘,不停冒着小泥鳅们吐出的泡泡。多年以来,张某与王某在产业园养殖泥鳅,后因家庭纠纷,被告张某将原告王某两间房屋拆除,并强行把电瓶车、电视机等生活用品抢走。本来案子已经调解好了,但随后却发生了“案中案”:原告来拉物品时发现电瓶车坏了,而且房子的砖瓦数也少了。双方又开始吵闹并现场揪打起来。

  到底砖瓦少了多少?两家人在姜霜菊指挥下,把砖瓦都搬出一字摆开,一片片数,又用小竹竿充当尺子进行丈量,最终数清楚丢失的砖瓦,并折合85元。最终此案现场调解彻底结案。

  “这清清楚楚的85元用了一个下午,但是做到了彻底案结事了,值!”姜霜菊话音未落,刚到路口,就看见王某一家远远地迎了上来。在泥鳅产业园现场,记者看到,依然毗邻而居的两家相处融洽,“运送泥鳅饲料时,我们都互相帮衬着看管饲料呢!”两家人说道。

  2000年初,江苏法院衡量办案质效的科学指标与考评体系逐步建立,调解也渐渐成为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工作方法。在法官审判业绩考评中,姜霜菊这个名字迅速脱颖而出:调解率、改判率、息诉率,几乎所有数据在赣榆法院乃至全市法院名列第一,其年均近600件的办案数甚至可以和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法院办案状元们比肩。

  法院的年轻法官们对45岁的姜霜菊开玩笑地说,“奔五”的姜大姐终于“火”了!

  菊之韧——

  她把开庭传票送到鄂尔多斯

  多年一线办案的磨炼,使姜霜菊练就了一身矛盾纠纷化解的硬本领。2005年担任赣榆法院民庭副庭长以来,她承担了院里交办的一大批各类矛盾激化、重大疑难案件:有多年积案,重审再审长达20余年的房产案、全国人大交办的一审二审信访案、拆迁“钉子户”案等,几乎件件做到案结事了。

  2005年8月,清理积案过程中,她负责处理一起被搁置了3年之久的重大交通事故纠纷:2002年,一辆挂着内蒙古牌号的大货车路经赣榆途中,与一辆拖拉机相撞。拖拉机翻在路边,造成拖拉机上18个农民不同程度受伤。大货车主和驾驶员弃车而逃不知去向。

  重阅案卷,姜霜菊明白只有找到肇事车主,让车主真正承担起责任,才能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她决定亲自跑一趟,去做当事人的工作。

 她顾不上高温酷暑,带上100片晕车药,就和一名男同事出发了。为了节省开支,两人挤进朋友拉海鲜的货车里,星夜兼程赶往车主和驾驶员可能居住地大连。经过5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到烟台已是凌晨1点。夏夜的海风凉中带着寒气,把身体单薄的姜霜菊冻得瑟瑟发抖。船一靠岸,顾不上舟车劳顿,立即雇车向大连的深山驶去,终于在深夜找到肇事驾驶员的家。传票留下后,又从其口中打听到车主的住址,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把开庭传票送到肇事车主手中。车主看着一脸疲惫、真诚的姜霜菊,爽快地接下传票保证准时出庭。辞别车主,又从大连乘火车至北京,赶往内蒙古去寻找肇事货车的挂靠单位。几经辗转,终于把开庭传票送到位于鄂尔多斯的挂靠单位。

  让姜霜菊欣慰的是,开庭那天,躲避3年之久的车主准时出现在被告席上,主动履行了赔偿义务,赢得了原告的谅解。

  傲霜东篱菊,蕊芳自清远。法院同事形象地比喻说,姜大姐身上的这股干劲和韧劲,就像是医治案件陈年痼疾的一剂猛药。有了这么一剂药,那病就好得快好得彻底!

  有这样一起案件,双方当事人姓李,是自家亲兄弟。俩人因解放初期遗留的家庭房产发生纠纷,从1984年开始诉讼,起诉、撤诉、再起诉……一场马拉松式的官司一晃过去20多年。审理过该案的多任法官都已经退休了,连诉争的房屋都被拆迁了,这场纠纷也没有画上句号。

  姜霜菊接案后,想到原、被告双方毕竟有着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决定着手进行调解。她很快发现,因双方诉争的房屋系50年代土地改革时的房产,现又拆迁,原告的诉讼请求证据明显较为薄弱。抓住这一点,她先后近十次主持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调解程序并达成了调解协议,从而结束了这起缠诉20多年的纷争。

  “知道双方调解协议签字时的心情吗?我真是想大喊出来,想出去大唱一场,大喝一场!”说到这里,她炯炯有神的眼中闪现出泪光。其实姜霜菊后来什么也没做,只是打了个很激动的电话给一直关注该案、年近八十的老院长,“老院长,赔了一万五,就把他们要求至少4倍这个数才能调解的案子解决啦!”

  “这种激情,是30年来对工作不竭的忠诚与干劲!”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薛剑祥深有感触地说:“姜霜菊扎根基层30年的勤勉与执著让我们看到,法院人,也许你是脚踏实地老黄牛型,也许你是创新思维千里马型,忠诚与干劲应是干好事业共同的意志品质与精神操守。”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