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我争先
——来自三大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强音”
2013-03-13 19:42:32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仇逸 朱薇 岳月伟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转型发展我争先——来自三大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强音”

  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作为开发开放的排头兵,国家级新区承载着重任,要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全国两会上,来自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传递了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强音”。

  集聚机构和人才,打造创新“策源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说:“开放型经济对浦东意义重大,要着力发挥创新‘策源地’功能,瞄准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集聚机构和人才。”

  目前,区域创新体系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约有1050家,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63万;到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8家落户浦东。区内企业机构在五大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共承担191个项目,其中重大新药创制135项,占全国的11%。新区产业向高端高效方面加快提升,在半导体装备、新能源、抗体药物、芯片设计、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宗国英指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本质上讲是人才、资源的聚集和有效配置。

  为此,天津滨海新区努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有近1/4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央企、各类跨国企业总部型机构超过200家,建设了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培育“杀手锏”产品;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和创新领军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汤宗伟表示,内陆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既需要市场动力,更需要科技动力,核心是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团队,既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更要在产业承接过程中自我创新。

  如两江新区成功引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贝瑞·萧普利斯教授带领的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带动仿制药产业集聚等。新区与英国全英华人生命科学学会、美国21世纪学会等开展战略合作,全力引进海外人才;同时与西部12个省市人才中心、900余所大中专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培养引进高技能型人才。

  营造环境和氛围,为创新不断“输氧”

  “浦东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在这里,不仅要集聚机构和人才,更要营造氛围,给予养分,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徐麟说。

  浦东新区已先后开展了50多项改革试点,在金融、开放经济、枢纽港功能、口岸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目前金融已经成为新区第一大行业,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总额全球第四。新区在经济改革中努力营造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环境;着眼于理顺市场、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打造高效透明、依法行政的服务型政府。

  天津滨海新区以对接国际通行做法和贸易规则为核心,在金融、土地、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上积极创新,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新区建成了3家产业投资基金,聚集了2200多家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建成了10家创新型金融交易市场,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占到全国的1/4。新区还开展了离岸金融、意愿结汇、航运税收等改革试点,实施了土地填建分离、征转分离等试点。

  目前,旨在打通科技与创新、科技与金融的重庆创新交易中心已在两江新区挂牌,成为新区吸纳创新要素,推动创新创业的交易平台。这个中心将转化交易国内外技术成果5万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将超过区域生产总值的50%。

  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迎挑战

  来自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表示,新区的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更添新兵”,区域之间竞争更加激烈。政策优势减弱,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挑战和国内转型发展的需求,对创新发展的需求更为紧迫。

  上海浦东新区已明确今年改革重点项目,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包括期货保税交割向境外交易所覆盖等突破性项目,以及启运港退税、保税船舶登记等深化性项目。据悉,浦东新区将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园区,以加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开展相配套的金融财税改革,完善口岸监管模式。

  宗国英代表介绍,滨海新区将紧紧抓住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条主线,加快完善政府服务、商务运营、人才集聚、制度运行和生态宜居五大环境等。新区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引进现代制造业龙头企业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制造业项目,加快打造24条高端制造业产业链。

  重庆两江新区正在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热土。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重庆两江新区将集中打造若干个千亿元级创新价值链,全时研发人员达到1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5000项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