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70年:改革创新书写时代答卷
2019-07-24 09:53:31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王正忠 杨玉华 徐海涛 姜刚
  • 这是安徽凤阳小岗村(2018年9月2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18年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这是一方敢为人先的热土:开启农村改革巨幕的“大包干”、闯出个体经济之路的“傻子瓜子”、冲出重围高擎自主品牌大旗的奇瑞汽车……一次次书写时代传奇。

  这是一片勇于革新的天地:税费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次次引领风气之先。

  这是一处创新喷涌的泉源: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上天、智能语音技术站上全球制高点、世界最薄的玻璃问世、“人造太阳”正求解人类终极能源难题……一次次刷新进步的前沿。

  从新中国成立时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到今天实现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科技大省的“三级跳”,安徽以70年的精彩蝶变书写时代答卷,以改革创新的昂扬姿态挺进新时代。

  昔日农业省今成“科创极”

  八百里巢湖之滨,坐落着全国首处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其中“人造太阳”、强磁场装置、量子通信等高精尖的科技创新成果令八方来宾感到震撼。

  安徽,曾长期是经济发展的洼地,不沿边、不靠海、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产占比高达75%以上。70年沧桑巨变,到2018年,安徽的三产结构已变为8.8:46.1:45.1,农业占比退居十分之一以下,昔日的农业大省成为以家电、汽车、建材等为主的工业大省和以电子信息、平板显示、智能语音等领衔的科技产业大省。

  巨变的背后,是安徽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早在1995年安徽就提出实施“科教兴皖”战略,2008年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013年,安徽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地区,随后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7年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2018年,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安徽的创新名片越擦越亮。

  多年的探索实践,安徽已形成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再到新兴产业的“全创新链”,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中西部创新发展之路。

  在位于合肥北郊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变堆园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工程正在紧张建设。这个由安徽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队答辩争取来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与之前建成的合肥“人造太阳”装置相呼应,使安徽成为世界一流的核聚变能源创新研究基地。瞄准前沿、前瞻布局、潜心投入,安徽已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三大国际科技前沿科研平台,并在量子通信、智能语音等科研领域达到国际领跑或并跑水平。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7年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贴近产业抓创新,集聚资源搞科研,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安徽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安徽省统计局局长吴劲松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的新兴产业增加值不断提升。

  目前,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三分之一。在合肥,形成了国内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在蚌埠,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玻璃产业,诞生了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成功研发世界最薄的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在芜湖,形成了以中电科钻石飞机为代表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飞机交付量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改革不停步发展活力涌

  经济因改革而活,发展因创新而兴。今年上半年,安徽的经济呈现出“加速跑、趋向优”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增长8%,居全国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6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居第3位和第4位。

  “速度位次靠前,发展质效提升,内生动力增强。”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赵金宝将全省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亮点概括为三句话。

  今年7月12日,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创立7年来的这家企业,不断颠覆传统销售模式,年销售额从零增加到2018年的82亿元。“创新发展是企业前进的根本。”公司党委书记潘道伟说,上市能加速公司数字化供应链战略的推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民营经济的试验田,如今的江淮大地仍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敢闯敢试的改革火种继续在这里播撒。现在的安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925家,每天获授44件发明专利。

  经济“逆势上扬”,靠的是改革,是服务,是创新。十八大以来,安徽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首创权力、责任清单的“安徽模式”,让公共服务做“加法”、中介服务做“减法”。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创举,正推动安徽迈向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强的省份之一。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目前,安徽正持续将一系列新的改革推向深入:

  ——政务服务改革。努力将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减到全国最少,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全国最短……到今年底,目标实现80%个人事项全程网办,部分事项“秒批秒办”。

  ——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紧布局一批世界前沿的大科学装置,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使用权,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全权负责制……目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主线,努力在农村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

  增进民生福祉,乃经济发展之根本目的。居住在集中连片贫困山区金寨县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前年主动要求摘掉“贫困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他家盖了新房,流转了山地,有了公益性岗位,每年收入三四万元。此前,他将扭转命运的期望全部寄托在“改变家居风水”上面。

  为了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安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在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等举措作用下,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79.1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49.9万人,年均减贫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2.6%下降到0.93%;22个贫困县先后“摘帽”。

  融入长三角勇于当“尖兵”

  早在7年前,位于安徽滁州市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便开工建设,拉开了苏皖两省共建园区的大幕。此后,园区内产业实现深度对接、集群发展,这里成为安徽融入长三角开放合作的典范。

  记者近日走进苏滁高新区看到,一排排标准化厂房内,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以新加坡理念建设的邻里中心内,百姓购物、办事功能一应俱全。“截至6月底,从长三角引进的项目数占74%。”该区管委会主任杨广兰说,该区去年经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逾30%。

  2016年5月,中央将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等8市纳入长三角规划,安徽正式从地理上的长江下游进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去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坐拥皖江水,面向太平洋。安徽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程必定认为,长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安徽是百年未有的机遇,这意味着,作为长三角一员,安徽将跻身配置全球资源的开放门户、迎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阶段。

  “以前想到外地注册一个公司,交材料、核准名称、领证件,一切顺利也得跑三趟,现在真是节省了很多成本。”去年11月,合肥与星途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池天水,在合肥高新区的办事窗口领到了由浙江杭州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这也是该区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业务平台,发出的首张跨省异地登记的营业执照。

  致力于要素破壁、深度融入,安徽各地也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争当落实国家战略的排头兵。池州、铜陵等地立足区位优势,承接长三角的产业分工,迈向价值链更高端;芜湖市提出“等高对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找准自身优势、谋求互补发展。

  取消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推进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打造长三角“安全消费大市场”……今年5月22日在芜湖举行的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沪苏浙皖相关部门签署了10个打破分割、加速一体化的协议。

  “扬皖所长、主动作为。”安徽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安徽是长三角的重要方面军,在区位、科技、产业、生态、能源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安徽未来将把准自身定位,扬创新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扬产业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扬区位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副中心;扬生态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样板区,在国家战略下自觉行动当好尖兵!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