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热心、耐心、诚心”的温情法官
——记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王兵
2013-04-12 15:18:28 | 作者:黄隆阳
  王兵自1995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分配至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工作至今,历任民事二庭副庭长、立案庭庭长、执行一庭庭长、执行局副局长。当法官18年,他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热情、顽强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公正办案,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2009年王兵进入执行局后,他提出“温情执行”,把每一个案件都作为兑现司法承诺来执行,把每一位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最终追求。在执行工作中总结出了 “三心”工作法,即“热心”对待每—位当事人,“耐心”倾听老百姓的倾诉,“诚心”解决每—个问题。在源汇区法院办理执行结案排名中,他连续3年排在前列,年均结案超过百件,累计结案标的百万元,较好地完成了执行工作任务,并受到上级党委、法院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法院授予“全省优秀法官”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案结事了”成为执行标准

  法院执行工作是全社会的热点,也是法院工作的难点。当前执行工作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而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执行工作稍有不慎,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造成不安定因素。

  熟悉王兵的人都知道,他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细致用心。对每一个当事人,他都是以饱满的热情诚信待人,细致入微地进行说服劝导,争取群众的尊重和信任。二是勤快。他嘴勤、腿勤。办理案件,他不惜磨破嘴、跑断腿,为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他不厌其烦。在分清责任、弄清是非的基础上,他灵活运用法律政策,以娴熟的办案经验和技巧,圆满执结案件,达到案事结了。

  去年8月,王兵遇到一件兄妹二人因合伙经营超市而产生的欠款案件。判决书规定哥哥和嫂子夫妻二人要还妹妹人民币59920元。王兵依法冻结了嫂子的存款50000元。向哥哥送达执行通知书时,哥哥说散伙时的欠条根本没仔细算帐,妹妹说多少就打了多少的欠条,实际仅有40000元左右。判决不公,声称要和妹妹打官司到底。后通过交谈王兵了解到,他平时没少帮助妹妹,没有想到妹妹不讲兄妹情不但起诉他和妻子,还申请执行。他一点面子也没有。听到这些话,王兵心想这件案件不能简单的执行,打开双方心结,使兄妹和睦才是执行的最好的办法。

  于是,他找来妹妹做工作。没想到妹妹虽然承认平时哥哥帮助自己是事实,但认为欠帐还钱天经地义,分文不让。事出有因,纠纷有根。只有抓住纠纷的根,才能有的放矢,妥善处理。于是王兵多次到两家了解情况,终于了解到,哥哥认为以前为帮助妹妹花了不少钱,现在再按判决书履行自己很亏。而妹妹认为因为要钱自己丈夫同哥哥打了一架,丈夫当时吃亏了。并且哥哥因为起诉的事多次到父母家说妹妹的不是,所以不愿让步。知道了原因,王兵对两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做其工作,双方关系有所缓和。后王兵又找到他们的家人和律师做工作,再大家的努力下双方同意调解。

  在去年11月的漯河市人民法院开放日活动中,王兵趁热打铁将兄妹两人通知到庭,当庭进行了执行和解工作,通过王兵入情入理的分析,推心置腹的交谈,和在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监督员的劝说,兄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当场履行了协议。看见到了兄妹两人握手言和的情景,在场的所有人不禁鼓掌,并对王兵高超的业务水平赞叹有加。政协委员吕友明赞扬道:“有这样的法官是法院的骄傲,打官司遇到这样的法官是当事人的幸福”。

  “一心为民”成为最高要求

  “做好法院执行工作,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以心换心。”这是王兵时刻铭记的—句话。办案中,王兵深深体会到百姓的艰辛与不易,只要是人民群众需要,他都会克服一切困难,尽力做到。

  去年11月份的一天早上5点钟左右,一名当事人打来电话。这是庭里其他同志的案件,申请人在被执行人家附近守候多日,终于发现被执行人回到家中。申请人打给承办人,因出差在外,申请人无奈便拨通了王兵的电话。王兵当时正因为感冒发烧在家休息,但接到电话后他二话没说,立即叫上同事,把被执行人带到法院做工作,直到下午3点被执行人才履行了义务。案件结了。王兵却输了三天液。

  执行工作不总是和风细雨。经常遇到群众想不通,或是对执行法官侮辱、漫骂,或用金钱物质引诱,或利用权势压逼,甚至出言恐吓等等。每到那时,王兵总能冷静分析,勇于坚守法律正义。

  有一起两邻居因相邻关系产生的拆临时建筑物案件,2007年5月判决生效后,原承办人几次传唤被执行人都拒不到庭,抵触情绪较大,每次都拒绝签字,声称“俺家的房子出人命也不能扒”。案件就这样进入僵局。王兵接手该案后,发出公告限期履行,被执行人以各种理由拒不履行。王兵多次上门向被执行人做思想工作,被申请人仍然不予理睬。法院将被执行人的信息在所在乡村进行曝光,但犹如石沉大海,被执行人没有任何反应。后对被执行人处以罚款10000元,加上拆除将需要的款项,共冻结了被执行人150000元的银行存款。被执行人来院声称要上访。后其在外上班的大儿子也来法院兴师问罪,声称他和某报社的记者是哥们,要对王兵的违法冻款进行报道。还威胁王兵说不解封,让王兵好看。对此王兵只是淡然一笑说:“我依法办案。”见王兵不卑不亢的态度,其大儿子软了下来,通过耐心细致的释法,他理解了法官的工作,最终达成和解,被执行人自行拆除临时建筑物,执结了此案。

  “人性执法”成就和谐篇章

  有人说王兵业务能力很强,“硬案”“难案”,到他手就能执结;也有说王兵做当事人的工作是“高手”,结怨很深的当事人经他做工作也握手言和。而王兵却说他可能只是多看了几页书,多说了几句话,多做了几件“分外”事,多想了会儿当事人的切身感受。他的“四多人性执行法”让当事人感受到了司法公正和温暖,促使当事人自觉的遵守法律,心甘情愿的支持他的执行工作。

  申请人孙某申请执行郭某房屋搬迁一案。承办法官向郭某依法送达执行通知书后,郭某来院讲因其欠孟某钱款所以将自己房产过户到孟某的侄女名下做担保,没想到孟某侄女后来将房子卖给了陈某,是孟某的侄女骗了他,他们恶意串通非法抢夺他的房产。如果法院让他搬,他一家就死到法院。并且带有病的妻子来院,声称要住法院不走。王兵得知后立即同他沟通,连续十几天,一条条地讲法,一句句地说理,使他逐渐认识到败诉是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履行判决书是不行的。

  后来王兵又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察官、律师、郭某所在居委会等参加听证会,在听证会上人大代表等的发言,让郭某彻底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为了取得郭某对法院工作的理解,王兵又同郭某一同去平顶山落实孟某侄女的住所和有关信息。虽然没有达到郭某所想目的,但是看到王兵他们为了他的事跑东跑西,是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他同意搬出。但提出他们一家七口,四人吃低保,生活困难,如果搬出就没有地方住。王兵想到了廉租房,于是王兵开始奔波于市、区房管局之间,经过三个多月的操劳,终于到了挑房的那一天。王兵带着郭某和他家人跑了四五个小区,中午连饭也没吃,最终相中了一套。就这样郭某找到了房子,搬出了原房屋。一件本认为需要大动干戈的案件,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顺利执结。

  就是这位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的法官,用自己的热心、耐心、诚心执结了一批又一批的执行案件,兑现了司法承诺,赢得了当事人的称赞。这就是王兵,一名纯朴的基层执行法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来践行对人民的热爱,对法律的执著,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责任编辑:郭楠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