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科技界分组讨论现场实录:一个项目跑半年
2014-03-09 10:32:14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杨玉华 余晓洁 岳德亮
  “现在评奖、跑项目占用了科研人员很多时间,往往一个项目跑半年,不跑就没有奖没有项目,就没有成果,就评不上职称。”在政协分组讨论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的发言随即引发共鸣。

  这个分组讨论的参加者都来自科学技术界,其中不乏科技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

  “要是申报国家奖,跑的时间更长。”高级工程师李鸿委员接过姚檀栋的话茬。

  “请大家注意,是‘跑’!不是答辩。”中科院院士杨元喜委员打断道。

  围绕这个“跑”字,更多委员加入讨论。

  “不跑不行,一个项目只给6分钟汇报时间,往往两三天要评几十甚至上百个项目,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让评委了解打分几乎不可能,只能功夫在评外,提前跑评审专家。”

  “一跑就容易滋生腐败。不少评委在评奖前就不断接到电话,名义上是汇报项目情况,实际就为见一面塞个红包。”

  “评奖像考试,从单位到各个部门再到国家,层层上报层层运作,有些评审专家甚至不是研究这一领域的,这种走马灯式的评审怎么保证科学公正?”

  ……

  原本安排的发言顺序,早已被打乱。

  “真正好的项目不是评出来的,好不好要看‘疗效’。可现在都在看说明书了。”李鸿感叹,她已经6年没评奖了,因为“跑不动了,也跑不起了。”

  作为连续三届的政协委员,李鸿曾参与撰写和提交了多份呼吁改革科技评奖机制的提案,建议相关部门取消和淡化一些行政主导的科技奖项。“科技成果的好坏应该交由懂行的专家、交由市场和社会评价。”她说。

  “科技成果的好坏评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小同行评价的本质上。”中科院院士吴一戎委员赞同道,“所谓小同行评价就是让能看懂的专业人士来评价。”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提法,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普遍表示科技评奖机制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时间在热烈的讨论中飞逝。杨元喜的一席话表达了不少与会者的心声:“希望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尽快落实,让科研人员潜心科研,不要再忙于找关系评奖!”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