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尴尬与教育之痛
2018-03-16 11:31:3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罗书臻
  两会前,一则关于浙江推迟小学上学时间的新闻引发热议,在很多人为之叫好的同时,很多家长并不领情,认为此举意义不大。一段时间以来,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有关部门出台了诸如此类的“减负”措施,但在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面前,好像各方面都不讨好,被认为是隔靴搔痒。

  “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也纷纷就“减负”发表看法。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柴会恩认为,现在小学正在逐渐“减负”,但这也衍生出一些问题,小学生课外时间多了,有些家长会选择给孩子参加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反而给学生造成更多负担。现实也确实如此,学校在做“减法”,但家长出于担心在做“加法”,学生的“负”有时候是越减越重。

  家长的担心也不是没有理由,当前,“减负”无非减少作业、减少考试、增加学生校外时间等手段,表面上看,学生自由发展的余地是更大了,但升学制度没有变,优质教育资源和庞大考生基数的矛盾没有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也没有变,学生要承担的压力就不会变。让孩子挤破头去补课,去上课外培训班,是无数家长得出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总结,是一种无奈但必须忍痛作出的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认为,要从招生制度上、单维度的学校评价体系和升学率上做出改变,才能从根本上逆转分数至上的观念,这才是“减负”的根本所在。确实, “减负”之所以面临尴尬境地,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教育资源不平衡所造成的竞争生态,而这种生态不可避免地从孩子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改,估计所有的“减负”都会沦为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