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司法为民之路
——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工作综述
2019-06-14 11:15:0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孙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政法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近年来,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的“中国经验”正日渐成熟,人民法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司法为民创新发展之路。

  一个大格局:开展多元纠纷解决力量总动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

  人民法院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将“诉源治理”融入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整合多元化解资源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大格局。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安徽、山西、陕西、辽宁等多地法院主动争取党委、政法委、综治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拓宽纠纷解决渠道,构建起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法官调解于一体的立体化、全网式多元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法院正积极发挥司法引领推动作用,开展多元纠纷解决力量总动员。北京法院依托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整合94家行业专业性调解组织,形成了覆盖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纠纷类型的纠纷化解体系。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法院联合区政府成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化解行政争议。海南省三亚法院整合调解资源,形成旅游警察支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政执法部门“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人民法院将诉前矛盾化解延伸到基层群众身边,推动社会基层治理现代化——

    河北法院依托“一乡一法庭”建设,建构起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体系。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龙山人民法庭大力推进“引导分流+办案指导+参与治理”的综合工作模式,形成了以“村镇先调、法庭兜底”为亮点的“龙山经验”。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动延伸人民法庭职能,培育发展“五老”调解员、说事评理员等民间新乡贤,推行以社会自治手段化解民间纠纷的“五老”调解和“说事评理”机制。江西省寻乌县人民法院充分运用客家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探索出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建立“封调禹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17个乡镇街道和300多个乡村社区建立调解中心和调解工作站,年化解案件7000多件。

  在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法院推行符合少数民族特色的调解工作法,加大双语法官的培训培养力度,运用民族风俗化解矛盾,邀请人民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牧区农场办案,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服务,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一种新手段:以信息化推动诉讼服务智慧升级

  近日,辽宁大连的罗东宇律师向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寄来感谢信。他在鼓楼区法院体验到一站式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获得法官专注耐心的解答,让他印象深刻。

  近年来,全国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提出的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四化”建设要求,大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国3450家法院建成诉讼服务中心,集庭审外的辅助性、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于一体,基本形成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及移动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24小时自助法院、电子阅卷室、导诉机器人、诉讼辅导机、诉讼风险评估机、便民服务自助终端等设备已成为大多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熟面孔”。在科技创新引领下,人民法院全面促进诉讼服务工作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技术推动诉讼服务智慧升级。

  目前,全国超过80%的法院已开通网上立案服务,超过50%的法院支持当事人自助立案,超过30%的法院可以提供跨域立案服务。

  重庆法院整合网上诉讼服务功能,开通“易诉”平台和“重庆易法院”手机APP,将线上服务功能增至100余项,凭借一部手机、登录一个系统,可通办全市法院各项诉讼事务。山东法院推动诉讼服务向网上转移,中基层法院普遍设立自助服务区,打破8小时工作限制,当事人可自助办理立案、交费、信息查询、文书打印等25种业务。天津法院推进全市辖区内跨域立案,依托法院自助服务一体机和诉讼服务网,打造京津冀半小时立案圈。贵州27个中基层法院开通诉讼服务APP,12个法院开通手机网上立案和诉讼费缴退,推动诉讼服务向移动终端拓展。浙江微法院集群依托微信为社会公众和当事人提供30多项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服务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

  信息化让诉讼服务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和司法效率的期待有了实现路径,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直接、更加实在。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首创诉讼材料人机交互“云柜系统”,当事人通过“云柜系统”递交材料,流转信息即时通知,流转过程动态跟踪、全程留痕。江西法院依托收转发E中心,实现了二维码快速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材料收转、电子送达等全流程服务。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建成区块链取证等服务系统,实现了诉讼服务迭代升级。

  服务人民群众的同时,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也在切实为法官减负。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各地法院推动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社会化建设,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影响诉讼程序和审判效率的辅助性、事务性工作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借助社会力量,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减轻法官负担。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湖里区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司法辅助中心,专门负责送达、排期开庭、保全、调查取证、鉴定等工作,将审判辅助性工作从法官身上剥离出来。湖北法院研发运用电子卷宗智能服务系统、综合送达系统等信息化设备,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推动辅助性工作集约化办理。

  一个“门诊部”:让纠纷快速化解在诉讼服务中心

  “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人民法院应对案件数量上升指明了发展方向。

  人民法院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分流、调解、速裁、快审”,让诉讼服务中心成为快速解纷的一站式“门诊部”。

  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操作规程(试行)》,全面开展“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机制改革。两年多过去,全国法院已普遍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诉调对接中心,组建速裁审判团队,对简单的民商事案件快立、快审、快判,诉讼服务中心繁简分流功能得到强化。

  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级法院设置专门的诉调对接中心2700多个,全国法院诉前化解案件171万件,立案后调解案件120万件,在诉讼服务中心通过速裁、快审机制解决案件175万件。

  全国各地的探索也在进行着——

  湖南全省125家基层法院全部建立速裁团队,今年第一季度一审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71.5%。吉林全省93家法院均配备程序分流员,建立递进式案件过滤通道,2018年以来,全省法院一审民事案件调撤率达52.6%,简易程序适用率达82.3%。上海法院积极延伸诉调对接职能,探索诉调对接领域从单一民商事纠纷逐渐向行政、刑事附带民事及执行和解拓展,实现矛盾纠纷诉前化解领域全覆盖。

  广东法院推进线上诉调对接中心建设,建成全省统一多元化纠纷化解网上平台,实现全流程信息化、事不出网一站式化解纠纷。浙江法院将“分调裁审”与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相结合,实现基层法院多数案件在立案调解和简单速裁快审阶段得以解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研发“分调裁一体化平台”,案件繁简分流系统采取“电子+人工”方式,对案件繁简情况自动识别、精准分流。四川法院积极开展在线解纷调解试点,借助微信等实时通讯工具进行在线调解和司法确认,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解纷负担。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着人民法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在这条中国特色的司法为民之路上,人民法院正广泛凝聚智慧,昂首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孙溯清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