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中孕育精神 涅槃中体现担当
——汶川法院司法保障民族地区发展纪实
2019-08-18 14:38:0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姜郑勇 刘鑫 陈捷
 

  

  20世纪80年代,时任汶川法院副院长的胡边公开审理一起民事案件。资料照片

  2019年5月16日,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视察汶川法院文化建设。姜郑勇 摄

  20世纪,地处高原藏区的民族地区法院普遍面临着服务半径大、办案成本高、群众诉讼难、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等困局。艰苦条件,淬炼了汶川法院人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性格。

  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

  1950年7月,在一座陈旧的院落里,汶川县人民法院正式成立,下设威州、绵虒、漩口、映秀、卧龙5个基层法庭。

  “几间瓦房,既是办公室、也是审判庭。一直到1989年,新修了四层楼的法院办公楼,二三楼办公,顶层四楼有个会议室,也作审判庭;一楼是县上的电影院,法院与县委县政府共用,大型刑事案件公审时候用。”上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的王贤良、秦海泉等人亲身经历、见证了汶川法院1950年建院以来的变迁。这座办公楼一直使用到“5·12”地震前。

  群山再高,也无法阻挡汶川法院人攀登的勇气;道路再难,也无法阻止汶川法院人前进的脚步。

  高山峡谷、地广人稀,“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办公的普遍状态。群众居住地山高路远,法官们经常背着国徽,携卷下乡,穿行于崇山峻岭中,去调查核实证据,就地办案,巡回审判。

  “办案一星期,6天在路上,脚都走得打起血泡。”退休老法官凌建国回忆说,“对少数民族当事人,有经验的老法官都晓得,要尊重传统习俗。有一次,我和我们庭长走了两天到龙溪乡阿尔村调查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王贤良庭长结合羌族传统习俗开展调解,最终说服双方和解。”

  1984年,汶川法院才有了第一部北京牌轿车。经历改革开放、民族地区交通状况迅猛发展,到地震灾后重建全面完成,高速公路修到了汶川县城,全县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干警办公早已实现“以车代步”。2018年12月,一辆设备齐全的巡回审判车开到绵虒镇羌风村委会院坝,巡回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以案说法,教育群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民族地区法官背国徽下乡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2012年,在灾后重建中浴火重生的新汶川法院审判综合楼,实现了审判区、工作区分离,建设审判庭5个、调解室4个,在乡镇的5个基层法庭也全面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一个档次。

  几多轮回、几多变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些发黄的卷宗,记载着老一辈法官们的法律青春和梦想。岁月留痕,岷山汶水,见证了汶川法院人不断前行的脚步。

  涅槃中重生 砥砺中前行

  2008年的那场地震,让昔日家园顷刻间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昔日的家园沦为一片废墟,房倒屋崩、山岩崩垮,交通、通讯、电力、供水全部中断……

  时任映秀法庭副庭长的陈虹回忆说:“我和陈文敏正在上班路上,突然,天摇地晃,街边房屋倒塌,强烈的气流把我们冲倒在地上……晓得是地震,但是不晓得震中就在我们映秀。”

  一时之间天昏地暗、哀鸿遍野,陈虹趴在地上,走也走不得,爬也爬不动,只好原地不动,心头焦急万分,不知道法庭如何?家人怎样?震动逐渐停止,天慢慢亮了。陈虹和同事慢慢站起来,发现一身沙尘,但只受了点轻伤,他们赶紧在余震中穿过慌乱的人群,来到法庭。

  “看到原本熟悉的法庭变成了遍地瓦砾,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附近居民纷纷逃离,两名女法官主动加入镇政府工作组,协助指挥疏散人群:“没事,大家冷静,到宽敞地方去。”惊魂未定的两人顾不上自己的家人身在何处,强作镇定安抚群众情绪。

  接着参加救援,其惨状两人至今不忍回忆。她们挥泪如雨下,只有用血肉模糊的双手,加紧了挖掘同胞的动作。

  夜晚,两人在滂沱大雨中,抓紧清理掩埋的卷宗,妥善保管,守护卷宗就是守护法院人的阵地。

  此后,就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恢复期。映秀法庭搭建板房过渡。两人积极参加了应急指挥部煮饭、张贴标语、清理生活垃圾、宣传灾后防疫常识等工作。

  与此同时,院机关其他4个基层法庭的建筑设施几乎夷为平地,办公物资装备严重损毁。时任汶川法院院长的邓吉安按照县委指挥部的命令,将警力整合为县城安置组和乡镇救援组,救援组在后来的一周内,历经千难万险,陆续到达绵虒、草坡、银杏、映秀、漩口、三江、水磨、龙溪、雁门等9个乡镇。

  副院长马珣带领4名干警昼夜驰援,徒步赶往龙溪乡。一路上大雨倾泻,余震不断,上有山体滑坡,飞石滚滚,下是波涛汹涌的杂谷脑河,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放哨,沿着一条废旧古栈道一步步艰险跋涉。

  昔日庄严的法官,一身泥水,满手血泡,出现在群众面前。“乡亲们不要怕,温总理已经到达都江堰了,部队救援官兵已经赶往灾区,县委县政府派我们前来协助乡镇政府帮助大家避险自救……”马灯村村委书记何世康至今记得马珣的话:“大家听到党中央、国务院都晓得了,吃了颗定心丸。而且那么快,法院的人都到我们这儿来了,我们完全相信他们。”

  抢险救灾,安顿村民,抢救物资,在布兰、龙溪、垮坡、大门与武警战士一同战斗,政法干警也是战士。震后第一时间,院机关搭建帐篷,设立帐篷法庭,灾后恢复重建中,全院干警先后搭建活动板房2000余平方米。后来集中出现的系列涉灾案件,就是在板房法庭中审理的。

  这是在艰苦条件下练就的坚韧,灾难中磨砺出的淡然。仅2008年,刑事庭干警就辗转上千里,几赴外地开庭,审理了破坏电力设备、故意伤害、盗窃等11件刑事案件。2008年,全院共受理刑事、民商事案件183件,审结183件,审结率为100%。受理执行案件49件,执结38件,执结率为77.6%。

  由于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汶川县人民法院分别被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记“集体一等功”,漩口人民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名干警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抗震救灾英雄个人”,荣记“个人一等功”。

  壮志雄心再向前 敢为人先勇担当

  2019年6月26日,一起涉嫌犯贩卖毒品、运输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案件在汶川中学初中部礼堂巡回审判,汶川法院院长侯定云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该案,庭审过程在中国庭审公开网上直播,汶川县4所中学5000名师生同步观看直播。

  灾后重建中,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同样大踏步前进,从一个法院一部手摇电话,到每个基层法庭都可以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在网上直播庭审,现在组织同步观看直播的巡回审判也没有压力。

  汶川法院文化建设成为法院向公众递交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成为孕育汶川法院人精神内核的摇篮。把法院文化与抗震救灾精神、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感恩文化融合,凝练出的“厚德尚法、博学务实、慎思明断、清廉高效”十六字院训,一直激发干警献身法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果你了解过去,就不会疑惑现在。

  法院全体干警在精准扶贫工作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前,没有一点含糊。全院69名干警联系帮扶龙溪、东界脑两个村208户群众。“户户入、入户户”,只为让老百姓意识到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等、靠、要,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把群众思想工作做通了,很多事情就顺利了。带我们改善环境卫生、建设村民书屋、更换变压器、修建‘选果棚’、重大节庆还和我们联欢。法院干警和村民像家人一样。”龙溪村村支部书记陈志雄夸赞:“本来地震时候就和法院交情深,大家相互很信任。”

  默默耕耘、艰苦付出,是法院人不忘初心、不惧困难、俯身为民的朴实情怀,只为精准扶贫能够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好让祖国的70华诞有自己的那一份平凡与付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汶川法院人正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为民族地区司法事业守护高原公平,云端正义。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