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灵活显善意,广东助力企业纾难解困
2022-09-21 15:43:4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林晔晗 吴静怡 陈中越
 

奥德美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给执行法官送锦旗。王念摄

  广东省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排头兵,当前市场主体超过1500万户,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中小微企业超过630万户,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

  广东法院探索将善意执行理念贯穿于执行全过程,通过执前督促履行、分阶段“滚动解封”、执行后信用修复等方式,全力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执前督促速解企业燃眉之急

  位于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奥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装配准备出口的保健药品。回首前一段时间企业的经历,该公司的负责人彭先生不禁感慨道:“关键时刻,幸亏法院的高效执行,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奥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中山扎根了16年,主营生物技术研发、保健药品生产等,产品多达3000多种,超过22000多个单品,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洲等地区,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疫情防控最吃紧时,奥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面临着被长期拖欠款项,导致资金短缺难以继续生产经营的困境。“1700多万!那可是公司的‘救命钱’!因为没钱,工厂即将停产,大批海外客户的订单也因无法如期交货而面临巨额的赔偿。”心急如焚的彭先生遂向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刻不容缓!”中山中院执行法官施斌斌在了解情况后,立即致电被执行人,向其阐明法律政策要求及失信后果,要求被执行人尽快履行裁判义务,并迅速启动执前督促履行工作。

  第二天,执行法官便对查封的厂房进行深入走访,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协调。

  在执行法官的推动下,仅用了13天,1700多万元执行款便全额到账,奥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终于在停产边缘重燃生机。

  通过执前督促履行机制帮助陷入困境的中小微企业快速回款,在广东法院已经不是个案。以佛山市为例,佛山两级法院自去年7月实施执前督促机制以来,执行平均用时仅为16天。

  广东法院帮助中小微企业要回“救命钱”的秘诀是:在执行前端设置督促履行、调解等程序,由执行法官进行说服教育及后果警示,引导有执行能力,但因主观因素未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积极履行义务或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构筑起企业失信“防火墙”,进一步降低企业因主观原因被纳入失信的概率。

  “商业纠纷解决得到不到位、快不快,是评价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考量因素。‘执前督促+和解’将和解置于强制执行之前,有效降低解决商业纠纷的时间和费用,同时充分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平、高效、便利的司法服务。”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郑道永告诉记者。

  急企业之所急,应企业之所盼,速解中小微企业燃眉之急,广东法院频出硬招实招,为执行工作不断按下“快进键”:联合省公安厅在全省普遍建立联合查人扣车机制,联合行业协会构建失信信息共享平台等联动打击机制,联合电信公司为失信被执行人定制专属“失信警示彩铃”和短信提醒,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进一步压缩失信被执行人逃债空间,积极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从而经济、快速地使债权人利益得以兑现。今年1至6月,全省法院共督促6.7万人主动履行生效判决义务。今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共执结涉拖欠企业账款案件15.84万件,执行到位金额668.13亿元。

  ■因案施策巧解企业生存危机

  在不断加大强制执行力度的同时,广东法院在涉中小微企业执行案件中注重根据企业经营状况、情况轻重缓急、强制执行后果等不同情况,全方位做好研判分析,做到分类推进、因案施策,用心用情用力为经营发展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渡过“生存危机”提供帮助。“真的很感谢执行法官,不然此时此刻,我们公司可能已经破产了。”广州一家建筑材料生产公司负责人感慨不已。

  今年年初,该建筑材料生产公司因与采购方的债务纠纷,账户被冻结,生产线被查封,企业陷入“生死边缘”。

  执行法官在走访调查后发现:一方面建材公司并非恶意欠款,而是资金周转出现暂时困难,如果此时按采购方要求拍卖、变卖或将建筑材料生产公司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公司经营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采购方资金缺口压力大,企业经营也困难重重。

  案件执行一下子面临“两难”境地。

  “被执行企业底子很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保生产;申请执行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稍有不慎,可能导致这两家企业失去造血功能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吴海萍经过深入调查,综合双方诉求,努力寻找化解“两难”的可行之策,创新性提出了“滚动执行”的执行方案:在执行一部分财产后,先行解封企业经营中较为紧急的工人工资等账户,后期再根据建筑材料生产公司的执行情况,分批分段解封其余账户。

  在执行法官的努力下,两家企业达成执行和解协议。4个月后,建筑材料生产公司偿还了所有债务,两家企业都渡过了难关。

  执行一个案件,救活两家企业。这样的事例在广东法院不胜枚举。“对于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简单,当事人均希望快速变现抵押物的案件,可允许当事人自行委托拍卖公司,自行确定起拍价、二拍价。”2021年12月,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法院推行“多元解纷+自行变卖”善意执行模式,仅用2个月时间便使担保公司和林先生的债权纠纷得以快速执结,与传统的司法拍卖相比用时减少了一半。

  在珠海市香洲区,一家从事制造业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拖欠租金,面临被强制执行查封机器的困境,香洲区人民法院采取“活封”措施,在保障申请执行人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双方企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仅对公司内的财产进行登记纳入监管,并未实际查封扣押,帮助该公司渡过难关,喜获生机,如今已搬入崭新的机房。

  因案施策,为中小微企业走出发展困局赢得新机,广东法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纷纷出台各项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通过“活封”“活扣”“保全财产置换”“组合式还款”“给予执行宽限期”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执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今年1至6月,全省法院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采取灵活查封、灵活扣押执行措施6996次,涉案金额达77.68亿元。

  ■信用修复化解企业发展困局

  今年7月2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收到了一封“求救信”:“我是南海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的负责人,两年前,我们公司因一起仲裁案件被申请强制执行,当时已经执行完毕,法院也删除了相关被执行人信息。但是,近日我仍在‘企查查’网站查到了我公司的被执行信息,对公司后续的招投标和经营影响很大,希望法院能帮助我们删除网站上的不实信息。”

  执行法官在查实情况后,立即向企查查公司发函,说明情况并督促其协助删除该案件的被执行人信息,为汽车销售公司修复信用。据此,企查查公司删除了有关不实信息,为该汽车销售公司后续正常参与招投标和融资贷款扫清障碍。

  近日,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也为一家实业公司恢复了信用,并出具了《信用修复证明书》和《自动履行证明书》。

  原来,该实业公司在还清债务后,因曾进入执行程序导致信用受损,长期合作的采购方也因此不再信任实业公司而中止了合作计划,公司生产经营面临困境。了解到该情况后,执行法官便主动为该实业公司出具相关信用证明材料,并致电采购方向其说明情况。

  “正是这份信用修复和自动履行证明书让我们重新相信该实业公司,才有了再次合作的机会。”在采购方总经理看来,这份信用证明材料不仅值得认可,也修复了一直以来合作双方的信任“缺口”。

  近年来,广东法院与银行、工商、协会、互联网平台等有关单位签订《司法信用修复合作备忘录》等,通过主动为企业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或《自动履行证明书》全面推进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依法支持中小微企业重新赢得信任,助力企业重回“赛道”。今年以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等多地法院已为617家中小企业出具信用修复证明文件,为企业办理融资信贷、招标投标、资质认定、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等正常经营行为提供帮助,及时恢复曾经失信的中小微企业信用,最大限度消除过往失信记录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扫清被执行企业经营发展的信用障碍。

责任编辑:任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