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案庭到千案庭
2018-09-07 10:03:4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杨红 程相朋
  • 2010年新建成的标准化夏馆人民法庭
  • 1987年的夏馆人民法庭
  1987年7月,我从河南省司法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法院夏馆人民法庭工作。刚走进法庭,映入眼帘的法庭办公场所,使我在学生时期对法院高大上的憧憬荡然无存:三间破旧的土坯瓦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室内,依墙放置的两张办公桌,一张晃一晃吱吱作响,另一张只有三条桌腿;西边用秸秆隔开的其中一间是干警住室,床头一个煤油炉,一个水桶,四块砖架起一块切菜用的木板。老庭长诙谐地对我说:“咱们这是床连着锅,锅挨着床,条件简陋,你可别嫌弃啊!”我苦笑着没回答。

  我报到的第2天凌晨4时许,老庭长带我到距法庭65公里的湍源自然村送达一例人身伤害起诉状副本。他边走边向我介绍法庭下辖的七里坪、板场、夏馆三个乡镇,51个行政村和933个自然村均分布在千山万壑中。辖区内高出地面300米的大山比比皆是,最远的村民小组距法庭70余公里,离院机关120余公里。法庭没代步工具,办案全靠两条腿。我与老庭长沿山间小路翻山步行,老庭长介绍,脚下飘浮着几朵白云的山顶就是相邻的洛阳市栾川县界。

  3个多月后的一天,气象预报最高温度37℃。一山坳小村,树荫下,一张小桌,几把小凳,就开了庭。庭后调解是复杂的,但原、被告都冲着法官第5次来访的劳苦互相作出让步。待案件午后3时多调解结案,我们谢绝了当事人的好意,拿出随身带的方便面,就着矿泉水就算午餐了。返回途中,湿透的法官服贴在身上,脊背成了“汗河床”,水早已喝光,忍不住口渴,也顾不及溪水中的腐叶,四名干警都趴在小溪边狂饮,还自喻“天然矿泉水”。

  这一年,法庭只受理了7案且全部办结,但与另外6个基层人民法庭受理案件数量和结案率相比,都处于领先地位,法庭由此获内乡县政法工作先进单位的表彰。

  2010年,借改革开放“两庭”建设东风,占地3.2亩、建设面积878平米的标准化新夏馆人民法庭投入使用,我们彻底告别了办公没有桌、开庭没场所、吃饭没伙房的历史。

  为体现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2003年以来,夏馆法庭开始逐步实现“四化”:一是办公现代化。增置办案警车一辆、电脑四台、打印传真一体机一台。当事人可以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电话立案。二是管理网络化。法庭收、结案件数量,法律文书制作、电子签章等,均可在网上进行。三是办事公开化。公示栏、诉讼指南、受案范围、诉讼风险等,均悬挂于醒目之处,方便群众诉讼和对法官的监督。四是装备标准化。楼梯安装不锈钢扶手,地板铺设花岗岩石。卷宗柜、办公桌椅、安保门、空调等配备齐全。

  直到2013年,我们法庭还是4个人,年结案数却逐年递增,最高达1094件。难怪70岁高龄的王老汉为自己的赡养纠纷案得到解决,亲身感悟法庭威严和温暖时念颂:“这样的法庭咱佩服!”

  (杨红系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