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炼就”中国好法官
——代表聚焦基层法院队伍建设薄弱环节
2014-03-12 08:38:1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赵刚
  外地大学生考到民族地区,不懂民族语言,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待遇不高,工作繁重,在法院工作过几年便跳槽;极少数法官对当事人冷硬横推、吃拿卡要,影响恶劣……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两高”报告时,聚焦基层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且为如何弥补队伍建设“短板”建言献策。

  基层之痛——

  “考得上、留不住”现象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随着案件数量持续增长,人民法院办案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法院案多人少、人员流失、法官断层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西部、边远、民族地区法院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这一段论述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的同感,他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令人担忧的“考得上、留不住”现象。

  “在像三沙这样的边远地区,基层法院的队伍不稳。当地人考不进来,外地的考上了,干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调走了。”肖杰说,“在五指山这样的民族地区,外地人来了不懂本地话,还得配个翻译,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业务之短——

  法官素质的“剪刀差”

  在法院系统,有一组众所周知的统计数据:80%的人员在基层法院,80%案件也在基层法院审理。可以说,越是基层法院,与群众打交道越多。然而,代表们普遍反映,法官的素质,越往上走,能力和素质越高。显然,群众对司法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司法人员的素质配备形成了“剪刀差”。

  “基层的案件数量是最多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基层法院法官的司法能力和工作作风与上级法院法官相比,有一定差距。”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百龄说。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在政策待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努力解决基层法官断层、人员流失等问题和困难,关心基层法官身心健康,加大对西部、边远、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法院建设支持力度,加强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不断改善基层司法条件和环境。”

  代表之思——

  创新思路解决老问题

  面对基层法院队伍建设的“短板”,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强化培训、针对特殊地区出台倾斜政策、加强监督等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跃兰在审议报告时表示,要加强司法能力和司法作风建设,着力提高法官解决问题、公正司法的能力。

  边远、民族地区的特殊问题怎么办?肖杰代表认为,要给一点特殊倾斜政策,“现在的政策是一刀切,入口和任职资格对特殊地区而言偏高。”除了降低门槛,代表也认为,属地化教育,培养定向生,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措施。

  对于缓解基层法官工作任务重,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东方市委副书记、市长吉明江表示,在不能增加编制的情况下,需要创新思路。一是重点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二是探索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来解决人力短缺的困难。

  科技也被视做依靠力量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洪建胜说,国外为了解决就医难,已经在探索用大数据技术来看病,我们也可以探索如何将新技术运用于司法领域,提高司法效率。

  关于如何遏制司法队伍中的腐败,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提出,对于一线审判的人员要加强监督、警诫,“一定要建立监督警诫机制。”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