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媒体眼中的姜霜菊:她总是带给我们更多感动
2014-05-16 16:37:25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李苏明
姜霜菊
  姜霜菊,一位从港城基层走出来的人民法官,每一次宣传报道都拉近了她跟我们的距离,一次又一次地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

  5月9日到10日,中央和省市媒体集中采访了姜霜菊,各家媒体从听取姜霜菊先进事迹报告、观看记录片、采访同事亲友到采访姜霜菊本人,无一敷衍,无一缺席。观看纪录片时大家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的场景,让人难忘。采访中,记者们争先恐后,事无巨细地询问,生怕漏掉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点;摄像记者为了拍镜头,错过了晚饭时间,扛着机器四处奔走,令人感动的场景随处可见,每个人心里对姜霜菊都怀着由衷地钦佩和尊敬,积极主动地想去了解更多关于她的事迹。

  “第一次见姜法官,和蔼可亲便有了真实的写照,她的眼神让人无理由地敬畏。”中新社记者谈叶闻采访过很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代表,她说难得能遇见所有人都称赞的采访对象。领导、同事、晚辈以及当事人对姜霜菊一致的肯定,这让她从心里觉得震撼。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姜霜菊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却意外地得到了莫大的荣誉。谈叶闻尤其记得,姜霜菊在接受领导表扬时,不断揉搓双手的细节,这是一个不会有很多人注意到的肢体动作,却让谈叶闻对姜霜菊的敬意上升到了崇拜,面对荣誉,不忘初心,依然朴实,依然亲民。

  听闻姜霜菊的血糖高出正常人的3倍,还一声不吭地带病坚持,想到自己因糖尿病去世的奶奶,谈叶闻红了眼睛:“希望姜霜菊爱惜自己的身体,接受治疗,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中。”正如姜霜菊的儿子孙磊所言:“妈妈的健康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事儿。”

  集中采访之前,新华社记者秦华江在网络上搜集了关于姜霜菊的事迹报道,对她本人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真正见到了姜霜菊本人以后,秦华江的第一感受就是:姜法官是那个跟老百姓坐在同一条长凳上,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他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庭审中,当事人情绪激动,要持刀砍人,姜霜菊冲到中间,用身体迎向刀尖,保护被告。一般情况下,人的第一本能是自我保护,姜霜菊却舍己救人,秦华江觉得,在姜霜菊心里,应该是没有原告和被告的区分,她不愿让任何一个人受到伤害。

  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令他振奋,他说:“姜霜菊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能令无数人看到希望,她是社会的脊梁。我也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向前辈学习,先从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新闻事业开始,如果有人因为看到他写的报道,被姜霜菊的先进事迹触动和鼓舞,那么就成功了一小步了。”

  “在政法口工作,面对巨大的压力,姜霜菊做到三十年来,所办案件无一错案,无一当事人上访、无一当事人申诉,这样的工作业绩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人民日报政法口记者徐隽这样评价姜霜菊。真正让他感动的是,姜霜菊不满足于案结事了,而是认死理,非要调顺人心,这一点需要她付出比正常工作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耐心与当事人沟通交流,用群众语言去了解群众所想,真心实意地走进群众心里,治愈他们心里的伤病。

  正如姜霜菊已退休的同事孟凡文所言,姜霜菊办案就像炒菜一样,讲究火候,知道什么时候下盐,什么时候放菜,她对这个流程掌握得很好,这说明了她平时的钻研和努力。这些印象深刻的细节让徐隽决定把她的宣传报道“做足火候”,让更多人学习她对工作负责,与人为善的大爱之举。

  “对这个社会来说,姜霜菊是个好法官,但是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她可能不是个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光明日报记者张曙光认为,姜霜菊对于工作的投入应该是远远大于她对家庭的贡献,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她成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从小教育儿子“做事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厚道做人、认真做事”,这些教育理念远比陪伴来得有价值。

  “她用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爱岗、敬业、乐群,姜霜菊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张曙光这样认为,一个姜霜菊可以感染一批人,一百个姜霜菊能够感染一片人,一万个姜霜菊足以感动整个中国。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