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改革开放40年 少年司法今昔大变样
2018-09-21 14:21:5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晓丹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故而少年审判之意义重大,不言而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31年以来,始终以“儿童利益最大”为首要考虑,承担起国家亲权责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铺就了一条充满法治关怀的阳光之路。

  1992年,少年法庭结合未成年被告人身心特点,创设了富有少年审判特色的U字型法台,增设帮教席,集法院、控方、辩方、学校、家长、被害人等各方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的教育挽救失足少年。如今的少年法庭更加宽敞明亮,设备也更加齐全。

  2016年,少年法庭设立了全市法院首个集私密性谈话、心理疏导、法庭询问、社会调查等特色工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工作室。温暖柔和的房间、毛茸茸的玩具,都能让未成年人放下紧张与恐惧,疏通沟通障碍。

  方法之变:从帮教到疏导

  1991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就开始探索对缓刑少年犯的考察教育工作。法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召开帮教座谈会,制作考察档案,举办成人仪式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着判后帮教,坚持用法律和爱心守护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誓言。

  随着帮教机制的不断完善,少年法庭还会邀请心理专家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2013年,少年法庭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合作,对未成年被告人开展审前再犯风险心理评估。

  2018年,少年法庭在海淀法院的五层平台,对一起放火案中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监护人进行心理疏导与帮教指导。来自公安大学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专家李伟、张萌,分别与被告人的母亲与父亲进行了2小时的沟通。判后跟踪帮教工作已经成为了少年法庭的一项持续进行、不断创新发展的特色工作。

  角色之变:从法制教育到亲职课堂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少年法庭自成立以来,发挥自身优势,延伸审判职能,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报告会、选派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等活动深入学校开展法治教育。

  但法官们深刻地意识到,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数问题都源自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法官们开始探索将教育关口前移,把针对孩子的教育扩展到对家长的教育上来。2013年,少年法庭在全国率先开设“亲职教育课堂”,探索出“四三二一”亲职教育工作模式,将涉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聚集在一起,引导他们怎样教导孩子,怎样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坚持不变:回访未管所持续31年

  少年法庭的法官们还将工作延伸到了审判之外。为了帮教、探望失足少年,鼓励未成年犯积极改造、重塑自我,自1987年少年法庭成立以来,少年法庭法官连续31年坚持回访市未管所,并会向未成年犯捐赠书籍、衣物等物品。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正走在改革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也将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投身于少年司法工作之中,让走入法庭的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沐浴在司法阳光之下。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