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障碍男童被挡”是否只是占道者之责

2020-07-23 14:50:20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杨朝清
 

  最近,一则视力障碍男童学习走盲道时,被占压盲道违停车辆阻挡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天津市交管部门对占压盲道的机动车驾驶人依法予以处罚,并表示将持续加大对违法停车的治理工作。(7月12日《天津日报》)

  天真、纯净的孩子,因为视力障碍失去了观察这个世界的机会;然而,和普通人一样,视力障碍的男童也有社会融入的需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男童有着深厚感情的母亲,渴望孩子通过学习早日学会走盲道。只不过,一辆违停的车辆,挡住了这位男孩前行的道路。

  盲道作为便利盲人出行而修建的专用行道线,饱含“弱势补偿”的制度善意与人文关怀。条形引导砖,引导视力障碍的人们放心前行;有圆点的提示砖,提醒他们前面有障碍需要转弯。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一方面盲道在城市中越来越多出现,另一方面盲道被占用已经见怪不怪,盲道在有的地方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在马路上看到的盲人不多,建设盲道“多此一举”,果真如此吗?不论是导盲犬供不应求,还是就业渠道单一,抑或一些人对视力障碍群体存在形形色色的偏见与歧视,他们并不是不想融入社会,而是社会融入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壁垒和观念的藩篱,让不少残疾人选择“宅”在家里,封闭、束缚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

  身体存在着视力障碍,并不意味着人生没有光彩,也不意味着对社会没有作用。在一座城市的街头遇见残疾人的概率,也度量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建设好盲道,让盲道物尽其用,让视力障碍人群能够顺畅地参与公共生活,折射着一座城市的爱心与包容。用“木桶效应”来阐述,视力障碍的群体并不是因为身体的残缺而成为人群中的短板,相反,对残疾人的尊重、关爱、体谅与成全,这块“木板”的高度,决定了一座城市向弱势群体张开温暖怀抱的深度。

  “世界以普通人为基本尺度无可厚非,但何为文明?正是撕开黑暗处,让光照进来。盲人看不见我们,我们应看见他们。”机动车司机违停盲道是出于“无意识”也好,有意为之也罢,对盲道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认同,是盲道不能物尽其用的根源。对违停盲道的机动车司机进行规训与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治理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催生城市文明。

  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身体上的障碍可以通过盲道、残疾人专用厕位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来客服,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消弭。打破对残疾人表面、片面的局限认识,需要我们多一些“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在心中为残疾人留一个位置,设身处地换位思,体谅和成全他们。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