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尊严,在她的心里沉甸甸
——记玉林市玉州区人民法院少审庭庭长文惠新
2010-04-08 08:34:5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李 阳 费文彬
  精彩人生

  □百姓如天 亲民爱民为民她殚精竭虑

  □母爱如炬 挽救失足少年她一腔真情

  □责任如山 舍小家为大家她痴心不改

  □品位如兰 面对金钱名利她心若止水

  荣誉档案

  文惠新先后被记个人一、二等功各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先进个人,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先进个人,广西优秀共产党员,广西政法系统“百名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广西优秀女法官,广西法院调解能手,玉林市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等。

  眼前的这位女子朴实而文弱,就像初春的阳光。

  她是一名法官,深深扎根基层20载;她是一面旗帜,将公平正义写在八桂大地。她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称她“亲人”;她把失足少年挂在心上,少年喊她“妈妈”。

  有人说,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像春天般温暖;有人说,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会说共产党好。

  她叫文惠新,曾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人民法院南江法庭副庭长,2009年调任玉州区法院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20年来,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了审判事业。为和谐,她的足迹遍布南江法庭所辖22个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为群众,她把家从市中心搬到了郊区的法庭旁,总是第一个到来,最后一个离开;为公正,她摸索出了针对性较强、成功率较高、社会效果较好的“调解五法”。

  20年来,她公正高效地审结了1700多件案件,自2005年至2008年连续4年无一上诉案件,无超审限案件,无上访缠诉案件,当事人服判率100%。2009年她担任玉州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后,审理的24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全部调解结案,调解率100%、兑付率100%、双方当事人满意率100%。

  头顶国徽,身穿法袍。所以,她才能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一肩担起。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看了有关文惠新的事迹报道后称赞说,她的工作,体现了深厚的群众感情,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实践了司法为民的宗旨,她无愧人民法官的光荣称号。

  百姓如天 亲民爱民为民她殚精竭虑

  “人民养育的法官,就要用法律为人民撑起一片洁净的天空。”

  ——文惠新

  “是她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温暖,让儿子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让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现已瘫痪在床的大春谈起那段往事仍唏嘘不已。

  大春本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与妻子自由恋爱,婚后感情很好,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然而,2005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成了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因无法承担家庭重担,妻子先后两次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并且要求儿子随母生活。

  2007年3月,文惠新接手了这个案子。第一次到被告家,迎接她的是满屋的粪便腥臭和被告的劈头臭骂:“这样的案子你也接?你到底是不是执法的?你还有没有良心?你滚!”

  面对因瘫痪在床大便失禁脾气暴躁的大春,文惠新没有捂一下鼻子,也没有一丝的不耐烦,而是和声细语地劝慰他:“法官接受诉讼并不代表法官是站在原告立场的,有问题大家好好商量,总能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的。”

  “有什么好商量的,我是废人一个了,我告诉你,你们法院判离婚的日子就是我的死期!”

  按常规这种二次起诉的案件,查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判决离婚也不会错。而且男方已经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从法律和情理上说,把年仅5岁的儿子判给母亲也是正确的。

  很多人都说这个案子根本没法调,但文惠新不信这个理儿。“如果因为我的判决造成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毁了,就说明我的工作失败了。”

  为了挽回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为了给这个失去信心的男人以生活的勇气,文惠新决定从为他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入手,争取当事人的信任。

  渐渐的,大春被文惠新的真诚感动了。每次文法官来调解时,他都愿意把心事向她倾诉。原来,因瘫痪给家庭带来负担,大春对生活早已失去信心,曾经好几次产生自杀的念头,而且女方第一次提出离婚时他已经有过轻生行为。

  “这次的处理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命案,将会毁掉一个家庭。”文惠新决定动员女方作出一些让步。但女方什么也听不进去,只是一个劲儿催她快审快判。

  她先后10多次上门做大春的思想工作,并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终于,双方对离婚无异议,但对儿子抚养问题产生分歧,争执不下。

  “法官,我也不想拖累她,但没了孩子,我生存的希望也就没了。”大春显得很无助。

  在得知大春母亲有能力也愿意协助他照顾孩子之后,文惠新以此为突破口,从农村的习俗和孩子的成长等来说服原告:“你丈夫本来被疾病折磨就有轻生念头,是靠着对家庭和睦的渴望才苦苦支撑度日子的。现在你要离婚并带走儿子,就等于带走了他生活的全部希望。而且孩子的奶奶有能力帮助抚养,让儿子留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有生存下来的支柱,孩子也能健康地成长,这不也是你想看到的结果吗?”一次、两次……经过文惠新多次调解,女方终于作出了让孩子跟父亲和奶奶生活的决定,自愿达成了离婚协议。

  案子虽然结了,但文惠新却一直放心不下瘫痪在床的大春。她经常回访了解、关心这对父子生活情况,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鼓励他们振作起来好好生活。

  2007年中秋节前一天,大春母亲的一个电话又把她的心揪了起来。“文法官,我儿子感染住院了,却无论如何也不愿配合医生做手术,他现在最信任的人就是你了,你能不能劝一下他……”

  放下电话,文惠新买了一盒精致的月饼立刻赶到医院。见到文惠新,大春激动地说:“文法官你是贵人,你来看我,我就高兴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给的。”

  语言朴实如地里的庄稼,无法抑制的热泪述说着大春内心深处的感激。

  “我打了15年的官司,在文法官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5年的上访路,让杨某身心憔悴,须发早白,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杨某与其弟弟将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共同承包的土地,按各自人口比例分开经营。然而,在实行第二轮土地延包时,双方就征地补偿款产生了纠纷。为讨回公道,杨某四处奔波寻求解决办法,但一直未能如愿。

  2008年4月,杨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其弟告上法庭。

  接到这个案子,文惠新首先想到的是调解。然而,被告很固执,根本不同意调解,“你快判吧。”

  “调解才能真正解决你们兄弟的问题。现在判可以,但下次征地你们不是还会出现类似的矛盾么?”文惠新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

  在文惠新主持下,双方就土地所属进行了合理划分。眼看调解就要成功了,可原告为了200元利息迟迟不愿签字。

  “再调一次。”“就差一点点。” 文惠新没有急于下判,而是这样一遍遍鼓励自己。

  “文法官这么耐心地调解,我们就不能再计较几百元的利息了。”兄弟俩被文惠新的耐心和诚心打动了。被告将侵占已久的征地补偿款自动交到了法院,兄弟俩握手言和。

  “以前,我们是就案办案,文惠新从根本上解决了两兄弟的矛盾。”南江法庭庭长蒋家弦对文惠新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杨某所在的城西街道新定村,老百姓们都把文惠新比作当代的“包公”,说她是“真正为人民的好法官”。杨某还给当地报社写了一封感谢信,以表感激之情。

  在南江法庭工作十九年,文惠新和南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辖区的群众都亲切地叫她“老南江”。办案之余她喜欢到村里与群众谈心,到农民家中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更喜欢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倾听群众的真心话。

  “我就是希望每个家庭都平平安安、和和谐谐的。”这是文惠新的心愿。

  凭此心愿,她在办理玉林工业品服装批发市场的部分经营户不给装修费案件中,忍受着误解和谩骂,先后到店里不下50次,硬是一一说服14户被告,成功调解了此案。当事人感叹:“我的官司收回来的不仅仅是钱呀,我由衷佩服她的人格魅力。”

  凭此心愿,她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多次在天气阴冷、又未吃晚饭的情况下,坚持耐心细致做双方的思想工作直到晚上十一点,最终平息了南江镇某红砖厂80余名手持器械的当事人的情绪。这一群体性纠纷的妥善解决得到了玉林市三级党委的充分肯定。

  凭此心愿,她为了弄清案件涉及的电脑技术专业知识,多次上南宁,访北京,用私人手机给北京商家打了100多次电话,终于还双方当事人一个公道。

  凭此心愿,她在玉州区自行车总厂职工关于企业改制补偿的诉讼中,先后做了30多次思想工作,厚厚的两本笔录上记着每个职工的诉求,235名职工在她的劝解下息访息诉。

  “文惠新用20年的司法实践,还原了人民法官的真谛。”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韦国超说。

  母爱如炬 挽救失足少年她一腔真情

  “一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想到自己的儿子。我既要像母亲一样去关心他们,又要肩负起法官的职责。”

  ——文惠新

  2009年,文惠新调任玉州区人民法院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后,她更是把一颗爱心投入到少年审判工作中,让爱在被告席上延伸。

  在文惠新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袋沉甸甸的红薯。据说这是一个被判缓刑的失足少年走了几公里的山路到县城,又搭乘一个多小时的车子送来的。 “这不是简单的一袋红薯,这是对法官的信任!”文惠新一个也没有舍得吃,而是把它放在办公室里,作为对自己的激励,任其上面长满了嫩芽。

  可以想象,一个18岁的少年徒步背着这袋沉甸甸的红薯辗转山路的情形,更可以想象,文惠新在这件案子上耗费了多少心血。

  2009年1月8日,几辆呼啸着的警车开进玉林某学校,将14名涉嫌持刀伤人的少年带走。看着一张张透着稚气的脸,文惠新感到非常痛心。她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千方百计挽救这些孩子。

  然而,调解工作异常艰难。

  语言不通是一大障碍,被告讲的全都是客家话,沟通很困难;

  部分被告人不配合开庭。被告人朱某的母亲对自己被列为被告,而且要承担赔偿责任很有情绪。文惠新就亲自到朱某家做工作,为保证按时开庭,她动员朱某提前一天到玉州,并承担了住宿费和交通费;

  多数被告不愿赔偿。一见面,总是质问文惠新,为什么这么久还不判?

  交通非常不便。这14个被告人分别住在博白县所辖的8个城镇,最远的距离玉州有100多公里。山路弯弯,汽车无法通行,每找一家就得走几十里山路。文惠新和几名法官随身携带着矿泉水、干粮,整整在陌生的山区里转了四天四夜才终于走访完了10多个少年的家。

  一次又一次地做着14个被告人家属30多人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积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争取被害人原谅;一次又一次到被告人所在学校,争取学校保留被告人的学籍,帮助解决部分赔偿款。

  失足少年的家长感动了:孩子们再不悔改怎么对得起你们啊!

  当事人的舅舅朱某感动了:我会讲客家话,我给你当翻译!

  受害人家属感动了:赔偿数额可以少一点!

  辩护律师钟其云感动了:我当了10年的律师,办了400多件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耐心的法官!

  失足少年感动了,当文惠新向14个未成年被告人宣读一份份“判后语”时,14名被告人顿时泪如雨下,齐齐跪下,异口同声地喊道:“法官妈妈,谢谢你给了我们改过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再学好,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案结心未了。文惠新依然牵挂着这些少年,就像母亲牵挂自己远行的孩子。

  他们的思想动态如何?学习这么样?生活有没有困难?文惠新总有操不完的心。

  被告人小钟正在执行缓刑。羁押期间,文惠新去看守所探望了三次,每一次都告诫他“出去后好好读书,别再犯类似的错误”。当听说与小钟相依为命的奶奶生病了,文惠新又一次带着礼品去家中看望。80多岁的奶奶老泪纵横,握着文惠新的手久久不放。

  一有空,文惠新还带着这些失足少年去福利院做义工,当他们看到那些无依无靠、身患残疾的孩子们依然乐观幸福地生活着的时候,都自愿地掏出兜里的钱,3元、5元,整整捐了160元。

  “谁没有过错,不能让他一辈子背着包袱。”在文惠新看来,未成年人犯罪多数是一时冲动,他们的本质并不坏,所以要“尽可能地拉一把”。

  小宝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因监管不到位,2009年5月,小宝参与了抢劫作案。在看守所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服刑的小宝。年少的他心事重重,乌黑的头发里冒出了丝丝白发。文惠新摸着他的头怜爱地说:“小宝,要看开些,我们都很关心你。你就是一棵小树,弯了扶一下,以后会长成参天大树的,你也一定你会有机会读书的。”

  看守所里,面对未成年孩子们充满悔恨、痛苦的眼神,文惠新陷入了沉思。她意识到了少年刑事审判工作不是单纯的办案,更重要的是去教育、挽救这些孩子,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好犯罪的预防、审理、矫治工作。

  她先后到多所学校上法制课,利用各种形式加强法制宣传,开创了首次女企业家进驻少管所面对面地关心未成年犯的先例,与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共同为未成年人工作而努力。

  考虑到一些未成年罪犯刑满释放后,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温暖,有的又与社会上一些不良朋友混在一起,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文惠新向院领导提议,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帮教基地建设。今年初,广西玉林商贸技工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基地、玉林富英制革有限公司青少年法制教育就业实习基地先后挂牌,为缓刑未成年犯、刑满释放的未成年犯就业提供了岗前培训机会。通过基地考核,也让培训后达到用工条件的未成年犯更好地找到就业机会,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提供了平台。

  文惠新到少年法庭短短几个月里,审理的24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全部调解结案,取得了调解率100%、兑付率100%、双方当事人满意100%的“三个一百”的显著效果。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就像她喜欢唱的那首歌:“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她展开双翼,为他们撑起爱的天空。

  责任如山 舍小家为大家她痴心不改

  “人生对我就是用磨难来锻炼我的意志。法官的职责不容许我把心思太多地放在家庭上。”

  ——文惠新

  家,是一个多么温馨、亲切的字眼啊。它是幸福的源泉、避风的港湾。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文惠新上有80多岁的家婆,下有两个10多岁的儿子。和许多家庭不一样,文惠新的大儿子一出生便被确诊为先天心脏病,还有先天智障。3岁才能坐,5岁才能走,今年19岁了,刚刚小学毕业。

  残酷的现实,让她承受了普通母亲难以承受的压力,投入了普通母亲无需投入的精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工作需要她常常要下村办案,一走就是一个月,都是很早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回来。为了不影响工作,她狠心把儿子送到农村由母亲照顾。她只能每个周末回娘家陪儿子一天,以弥补做母亲的责任。

  1996年4月,因为在广东办案,儿子生病住院也没能在身边陪伴。后来儿子病情转坏,医院发了病危通知,可家人也不敢在电话中告诉她。等出差回来知晓后,她抱着从鬼门关过来的儿子哭个不停。

  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工作差一点与儿子不得相见。

  有一年圣诞节前夜。丈夫在外出差,因为忙着调解案子,忘记了去学校接儿子。当时,天正下着雨,又黑又冷,等她赶到学校,学校已空无一人。她不敢给出差在外的丈夫打电话,只能求助庭里同事、爱人单位的同事帮忙寻找。最终,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找到了惊恐无助的儿子。

  2009年国庆节前一天,更是让文惠新无法忘记。那天,她因为调解一个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近7点,才发现儿子离家出走了。汽车站、火车站、儿子常去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喊不出了,走不动了,只有发动亲戚朋友四处寻找。一个个电话,一次次反馈,杳无音信。绝望之余,有好心人提供了线索。深夜,当她在商场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找到儿子时,积聚了太久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应,她的智障儿子在智商慢慢提高后,也经常以自己有一位“法官妈妈”而自豪,并保证他会“乖乖地听话”,不让勤奋工作的“法官妈妈”担心、分心。

  在家中长辈的心里,文惠新是个“好媳妇”。奉养80多岁的家婆,耐心细致;爱人的大哥去世后,她把年幼的侄儿侄女接到家里,承担起了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外甥从上幼儿园起直到初中一直住在她家里,除了洗衣做饭她还经常给外甥辅导功课;有时,亲戚朋友及其子女十几口人在她家吃饭,邻居们说她家是“大食堂”。文惠新很淡然:“他们出来打工都不容易,能帮就帮帮吧。”

  在邻居马成宗的心里,文惠新是他的“好大姐”,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人”。2002年,马成宗从外地来到玉林做生意,无意中与文惠新成了邻居。“文大姐一点也不排斥我这个外地人,反而帮了我们很多忙。”他的妻子怀孕时,文惠新常常去看望,又是煲汤又是送补品;2008年他家遭遇入室抢劫,马成宗身受重伤住院治疗。文惠新得知后,主动把他两岁半的孩子接到家里照顾,而那一年,他们已经不是邻居了。

  亲戚朋友、乡里乡亲,谁家的孩子有不良倾向、有叛逆行为,都会找到她,她都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

  多年来,文惠新从不因家庭的困难而影响工作,也从不把自己的生活说成苦和累。她常说,“生活的经历是我的全部财富。正是因为有这种经历,我才更加懂得珍惜目前的工作和生活。也正是我经历的生活,让我更加体谅来访的群众和起诉到庭的当事人的种种心情,更加懂得如何以宽容的大爱去化解各种民间纠纷。”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0年,因工作需要,文惠新从玉林市玻璃厂调入玉州区法院南江法庭工作。“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好好工作,对得起这份职业。”

  为了审理好越来越多的复杂疑难的新类型案件,中专学历、又缺少法律专业基础的她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凭着一股韧劲,文惠新先后参加了法律专科、本科的学习,2002年她还克服家庭经济困难,自费12000元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在玉林的研究生培训班学习,取得了毕业证。她制作的裁判文书用语准确、推理严密、说理充分,多篇被评为优秀法律文书。“家里的两台电脑都被她占了。”提起工作,文惠新的爱人向记者“诉苦”。

  也正是凭着“拼命三郎”的精神,在南江法庭工作4年后,28岁的她被任命为副庭长。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多年来,她十分注重调解艺术,不断创新调解方法,丰富调解手段,总结调解经验,提高调解能力,从而摸索出针对性较强、成功率较高、社会效果较好的“调解五法”。

  “老百姓都是不得已才到法院打官司的。”对此,文惠新感同身受。曾经,她的父亲被车撞伤住院,对方负全责;她的小儿子阑尾炎手术,因为医院的责任两次开刀,她都没有过于追究对方的责任。在她看来,能化解的就尽量化解。

  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儿子特别喜欢看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他对记者说:“妈妈长得不像‘老大’,但做的事很像‘老大’。”

  品位如兰 面对金钱名利她心若止水

  “作为一名法官,如果不能公正司法,上对不起头顶庄严的国徽,下对不起求助法律的百姓!”

  ——文惠新

  在文惠新的人生字典里,“情”字永远是大写的。但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有时她又显得“不近人情”。

  南江法庭管辖的城西街道林村,是文惠新舅舅的家乡。一开始,凡有林村的案件由文惠新办理,总会有人托她的舅舅来说情。有一年,文惠新审理了一件相邻权纠纷案件,原告与被告是叔侄关系,因为房屋滴水发生纠纷,诉到法庭。被告托文惠新的舅舅前来说情。文惠新对舅舅说:“舅舅,你和我爸爸妈妈一样都是老实的农民,你们从小教育我要老实做人,平等待人,我当法官后,父母更时常叮嘱我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老百姓都是我的亲人,手心手背都是我的肉,我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才对啊!”从此以后,她舅舅再也不帮人说情,其他亲戚知道后也不敢说情。

  有一次,文惠新在办理刘某与钟某相邻权纠纷一案中,原告担心案件得不到及时办理,提着几条香烟趁着文惠新不在家时让她家婆收下。文惠新回家知道后,把香烟如数退还给原告说,“要相信法院,相信法律,相信每一个法官。”

  在审理一起交通肇事赔偿案中,开庭前两天,被告给文惠新送来了一个“红包”,说是没钱请律师,希望法官公正判决。任凭文惠新如何劝说,被告就是不愿收回“红包”。事后,文惠新将“红包”交到纪检部门,并巧妙地通过“红包”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在审理杨某与其弟弟征地补偿款纠纷案件中,杨某几次打探文惠新家住址,都被她拒绝了。一天下班后,杨某悄悄尾随文惠新到家中,他把准备好的“红包”拿出来并说“天知地知”,文惠新严厉地说“法官办案是要你真正的心服口服,而不是用钱买公正。”

  2009年3月3日下午,当事人冯某等人到南江法庭找到文惠新,说要补交一份证据材料。文惠新打开信封一看,原来是一叠崭新的一百元钞票,整整1000元。文惠新马上电话通知当事人冯某到庭领回此款,并说明法官的职责和纪律。但任凭文惠新如何劝说,冯某等人就是不愿领回此款。最后通过法院纪检部门返还了当事人。

  去过文惠新家里的人都知道,她的家很简朴。儿子治病花去了家里大部分收入。她从未向组织要求任何帮助,反而尽自己所能帮助社会。

  2006年2月,获得自治区政法委、人事厅授予的“百名人民满意政法干警”荣誉后,她当即把1500元奖金捐给辖区内的“城乡清洁工程”办公室;2008年5月,她把广西高院给的家属慰问金及被评为建设平安玉州活动先进个人奖金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捐给了四川灾区;2009年,文惠新又把获得广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奖金3000元捐献给了玉州区城北街道的民生排污工程。

  她捐献的动机很朴实:“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法官,我的一切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给的,我捐的就是一份心。”

  二十年来,她没有办过一件人情案、金钱案、关系案。在南江法庭任副庭长的十四年,庭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她能始终如一地做好本职工作。好几次院领导提出调她到城区工作,都被她拒绝了。

  闲暇时,她会在自家花园里伺候花花草草;兴来时,她会引吭高歌“隐形的翅膀”;情起处,她会为韩剧里的婆媳故事而泪流满面。她就像那长于清幽净土的兰花,质洁馨纯,清芬一世。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