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最美故事

———记湖北襄阳法院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四位“90后”干警
2020-04-20 15:21:3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洪 丁俐 陶磊 叶世剑 杨鹏 杨雨濛
 

     1月24日,湖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26日,襄阳关闭对外通道,民航、铁路、长途汽车等公共交通停运;2月12日,襄阳市确诊病例1101例,成为湖北省的疫情重灾区……

    襄阳市两级法院全体党员干警紧急行动,就近、就便主动到居住社区报到,参与基层和一线的劝返、宣传、排查和值守等疫情防控工作。

    这其中,就有一批“90后”,他们用年轻的身影书写最美青春故事,展现青春力量,诠释“90后”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责任与担当。

    周玲利:“害怕,但上战场就是战士”

周玲利在定点救治医院工作。

    “我是护理专业毕业,我申请到医疗一线担任医务志愿者,用自身所学投入到战‘疫’中!”

    当襄阳市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具有医护专业资质的志愿者时,襄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法院“90后”书记员周玲利主动申请到定点救治医院开展医务工作,解决救治一线医务人员紧缺问题。

    周玲利进入法院之前,学的专业是护理专业,经过招聘进入法院当了一名书记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时刻关注着疫情变化,思考着自己能为这场疫情防控战做点实事,尽自己微薄之力。

    在等待审批中,周玲利担心自己不符合志愿者条件,无法参加。2月初,当周玲利接到前往抗疫一线报到的通知时,异常激动,她把长发剪短,简单地收拾行李后,立刻报到培训。

    周玲利与其他可爱可敬的医务志愿者平均年龄不到28岁,大多数曾经在医疗一线奋斗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不忘初心,重回“战场”,勇担使命,用实际行动构筑起生命防线。

    经过紧张培训,周玲利被分配到襄阳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她作为医务志愿者,主要负责接送病人进出院、消毒隔离病区、运送化验标本、安抚病患情绪、运送生活物资及医废收集等保障工作,还力所能及帮助患者解决各种问题。

    尽管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接受了专业培训,但当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的那一刻,她还是感觉害怕。她在心底默默为自己鼓劲加油:“上了抗疫前线就是战士,战士怎么能退缩?”她鼓起勇气投身到救死扶伤战“疫”前线,用最美“逆行”向疫情宣战。

    防护服是医务人员的护身符,但穿起来很难受。周玲利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因护目镜起雾,眼睛看不清,心里很焦急,感觉欲哭无泪。她咬紧牙关,一再给自己鼓劲:“那么多医护人员都能克服,我为什么不能克服?”几天下来,她慢慢有经验了,看不清东西,可以通过护目镜边缝往外看,平时竖起耳朵,仔细倾听,小心翼翼,确保万无一失。

    当医务志愿者是一个体力活,没有好的体力还真的干不好。周玲利与另外一名女生组成一组,负责病区40多位病人的就餐运送工作。每天早、中、晚,她们两个柔弱的女生提着大筐的盒饭,顺着步梯一步一步往上挪。几趟下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每当这时,她就感叹:“我的力气要是再大点就好了,就不会这么累!”

    她还有一个职责,就是把病人带离病区,交给社区工作人员。这意味着病人解除疑似,回家自行隔离。她会细心地给出院病人交待注意事项,做到“非必要不出门,出门一定要戴口罩。每天量体温,发现体温异常及时向社区报告。”

    现在回忆起来,把病人交给社区工作者是周玲利最为开心的时候,她说:“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

    周玲利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站了出来,不畏艰险地忙碌在抗疫前线。3月9日,共青团襄阳市委对周玲利等50余名医务志愿者通报表彰,称赞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投身到救死扶伤战“疫”前线,用最美“逆行”向疫情宣战。

    “这次疫情是对我们‘90后’的一次大考,经此一役,我们更加明白了责任与担当!”3月18日,周玲利告诉记者,“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儿,与一线医护人员相比,我做的都是小事。”

    刘磊:“我是法院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刘磊在社区消毒。

    “我是法院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襄阳市樊城区人民法院“90后”书记员刘磊面对疫情立下的“军令状”。

    疫情期间,因刘磊做的事情太杂,喜提“砖家”美称。

    这个称呼确实很贴切,这段时间做过哪些不同种类的工作就连刘磊自己也说不清:从最初去药店排队给大家买口罩,到每天给办公楼、家属楼进行消杀作业;从入户测量体温,到为家属区住户采购生活物资;从收发、传阅文件,到给执勤人员送餐送物资……

    “砖家”的工作听着琐碎简单,但做起来一点也不轻松。刘磊向记者谈起疫情期间几个“第一次”:

    最累的第一次——给办公楼和家属楼做消杀。虽然预想过这会是个体力活,但刘磊觉得自己是个年轻人可以应付,没想到真背起消杀桶的那一刻,他还是感受到了沉甸甸的重量:一个消杀桶能装16升消毒水,再加上桶自身的重量,每个桶差不多37斤,每天进行一次消杀,每次将近2个小时。刘磊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冬天体会到汗湿衣服、汗湿头发的感觉,密密的汗往下淌,真挺难忘的。”

    最涨知识的第一次——去超市采购生活物资。“你知道怎么区分上海青和小白菜吗?小芹菜和香菜的区别又是什么?油麦菜和莴笋叶最关键的不同在哪你知道吗?”过去从不下厨的刘磊说到这儿的时候兴奋得像个刚考了满分的小学生。从第一次面对采购清单时的一头雾水、手足无措,到后来轻松识别各类菜品时的驾轻就熟,刘磊用最快的时间解锁了一系列新技能。

    当然,最尴尬的第一次不能不提——购买女性卫生用品。作为一个年轻小伙儿,刘磊再次遭遇了“知识盲点”:“第一次去的时候特别茫然,原来这些卫生用品不仅有品牌的分别,还分不同种类,我生怕买错又很难为情,只能请导购过来帮忙。”克服了第一次的尴尬,再次走进超市采购时,刘磊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这就是大家正常的生活物资采购需要,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更是我的工作。”是啊!在这种特殊时期,面对工作哪里还有抛不下的难为情?

    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但自从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刘磊的体重从起初的155斤直线降到了139斤,整个人缩小了一圈。每天下班回家,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总是第一时间冲回自己的房间,尽量不再出来。尽管同在一个屋檐下,家人和他说话的方式基本靠喊或者打电话。“有一回吃饭,我妈和舅舅给我夹了一些菜,我端起碗就去走廊上吃了,结果我妈当时就哭了,我还笑她有什么好哭的。”明明是件挺难过的事情,刘磊说起来却像是在讲别人的“笑话”。

    “砖家”的工作干久了,刘磊说他慢慢感受到了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作越来越顺手了!”

    疫情初期防护物资特别紧缺,为了给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事们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刘磊添加了各大药房员工的微信,一听说哪里有口罩了,他就赶紧去排队购买,由于限购,排一次队只能买10个。但随着生产医疗防护物资企业的复工,以及全国各地爱心捐赠物资驰援湖北,物资紧缺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现在,物资购买没那么难了,我们不仅能保障本单位参加抗疫干警的防护用品需要,还向樊城区法院包保的三个社区捐赠了一大批防疫物资。”刘磊介绍到。

    人手最紧张的时候,刘磊说他是消杀员,是采购员,还是驾驶员,工作内容也很杂。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进来,“我申请”“我志愿”……主动“请战”的声音此起彼伏。

    截至目前,樊城区法院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干警已近200人。其中,法警队实行全员上岗,他们已经40多天吃住在法院,24小时在班在岗;一名干警曾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14天隔离期一满便立即投入到疫情防控执勤工作中;甚至有居民也感受到志愿者的辛苦,想要报名替大家分担工作……刘磊说:“我已经不是‘砖家’了,因为很多工作都被其他同事分担了,现在人人都是‘砖家’!”

    刘磊说的这些变化,也是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每个人的感受。突如其来的疫情犹如一场大考,每个人、每项工作都在“赶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从紧张忐忑到沉着应对的过程。

    3月16日,这是刘磊投入疫情防控后连续工作的第53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开始讨论疫情结束之后的计划。刘磊回答道:“我希望我这个‘砖家’能早点‘退休’!因为等大家都不再需要我的时候,大概就是疫情彻底退散的时候吧!”希望自己不再被需要,也许是此刻所有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最朴实的心愿。

    朱晓航:“我年轻,夜班我包了”

朱晓航(左)在疫情期间为法官调试互联网庭审设备。

    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民法院综合办公室有这么一个“90后”年轻人:说话“直杠杠”,做事“爱较真儿”,不爱玩游戏,这是同龄人为他贴上的标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新兵,在这场战“疫”中“生猛”地成长。他叫朱晓航,他说:“我年轻,适合上夜班,夜班我包了!”

    战“疫”伊始,焦急的他还“宅”在襄阳家中,接到任务后,他把自家的一台电脑变成了战“疫”武器,在家“远程办公”。撰写通知通报、统计全院干警身体状况等成为他每天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把因封城封路无法返回法院与同志们战斗在一线当成自己的“过失”,又用精准的统计工作来“弥补”这一切,默默地在后方为一线干警们做好服务。

    随着战“疫”的不断深入,需要处理的文件表格也越来越多,从疫情防控至今,他经手的统计表格已记不清数字。工作中,他更是把“爱较真儿”的做事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一遍、两遍、三遍……每一份干警健康统计表都会在他手中核对数遍甚至十来遍才放心,因为他知道,在每一个简单的数据背后,都代表着一位干警及亲属的生命健康安全,来不得一点马虎。

    每天需要汇总筛查400多个数据,一旦发现有体温异常,他都会急忙去询问干警有关情况,不敢有一丝懈怠。有一次,一名青年干警因为早上没吃饭测出了35度多的体温,他硬是“逼”着这名干警测了好几遍,直到测出36度才罢休,因为他倔强地坚信“36度至37度是人体的正常温度”。一张张健康表的背后,是他用鼠标造出的大型“体温计”,而他就是整个法院的“测温师”。

    2月上旬,襄阳市的疫情阻击战迎来了难得的“窗口期”,一线防控到了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时刻。得知需要立即返回法院并下沉一线的命令后,他听从组织号召,简单打包行李后便离开了温暖的家,克服重重困难返回了老河口市,并积极投身到防控一线中来。

    白天有健康统计、后勤服务、庭审保障等一大堆任务等着朱晓航,即使不参加执勤,也需要拼命工作到深夜。“爱拼才会赢”,累不垮的他在短暂休息后,在晚上10点前接下了夜班通宵防疫值守的任务。从晚上10点到早上8点,在抗疫战场上的医护人员、防控人员、环卫工人需要陆续回家和外出,而他就成了陪伴和守护一批批战友的星辰。

    朱晓航每天晚上都要排查进出人员到夜里一两点,早上4点多,已经有安保、环卫人员需要进出上班,整个夜晚几乎都在忙碌中度过。第一次值守通宵夜班的早上5点,陆续有群众要求出门散步,顾不上通宵的劳累,他疾步向前与群众们解释着不出门的重要意义,硬是把群众“拦”了回去。时间久了,这片居民都知道有个“直杠杠”的年轻人跟星星一样在这里“看门儿”,给他的评价是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一声“感谢”。也许正因为如此,他觉得整个夜晚值守才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疫情期间,老河口法院的庭审工作也从未断档。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既要满足涉诉群众庭审需求,又要面对疫情之下人员无法流动的实际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是迫在眉睫。面对这一情况,朱晓航也跟着着急。

    “云”庭审的出现,仿佛是一剂良药。可系统虽有,整个湖北法院却没有人真正运用过它,如何操作运用也少有经验可以借鉴。此时,将互联网庭审系统真正应用到疫情期间的审判工作中,助力疫情期间互联网审判工作,成了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做好前期的准备与保障工作,朱晓航作为技术人员,积极与审管办同志互相配合,准备电脑、联通网络、调试设备,摸索着互联网庭审系统的每个细节与操作方式,生怕有一点纰漏影响了整个庭审的过程。

    “急得直冒汗”,是他那段时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最终,他还是下定了决心。一点点的探索,一点点的了解,没有经验借鉴,就自己去创造经验;没有路,就自己走出一条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与准备,老河口法院民二庭终于敲响了全省法院互联网庭审的第一槌。整个庭审顺利结束的那一刻,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在他心里,为了这一刻,前期再多的困难与摸索都是值得的,因为在这第一槌中,有着自己的一份心血与努力。

    截至目前,该院通过互联网开庭60件64次,开庭数量在全省法院名列前茅,多次受到襄阳中院、湖北省高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朱晓航功不可没。

    刘建:“我申请入党,请战一线,勇往直前,决不后退”

刘建(右)到襄钢社区为居民排查体温。

    “在疫情攻坚战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我备受鼓舞,我申请入党,请战一线,勇往直前,决不后退。”

    3月8日,襄阳市襄州区人民法院“90后”干警刘建向院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一名法院青年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2020年1月底,襄州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法院组织两辆警车,四名干警在铁四院、汉津路、永安南路区域开展防控巡查、宣传、劝返等工作。2月1日,农历大年初八,在接到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后,刘建毫不迟疑,立即向单位报到,加入院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他和另外3名同事每天驾驶宣传车辆在辖区内流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对外出的人员进行劝返,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0点,饿了就在路边简单吃盒泡面,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构筑起坚固防线。

    襄钢社区是襄州法院对口联系的基层共建单位,疫情暴发以来,襄钢社区曾出现14名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一度十分严峻。当得知襄钢社区铁十一局小区防控卡点人手紧张时,刘建主动向院防控工作专班请缨,转战襄钢社区铁十一局小区防控点。他和院里轮流值守的同事在社区出口检查点,对进出人员实行严格登记,劝返非必要进出的人员,对配送物资的车辆及人员进行严格防控管理,并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拉起疫情防控的“警戒线”。院里其他同志都是分批次轮流值守在铁十一局小区,他却坚持每天前往,成为永不停歇的战“疫”陀螺。

    为了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铁十一局小区218户人员信息情况,刘建与社区干部及当天轮值的法院干警挨家挨户的巡查、登记、测量体温。由于襄钢社区铁十一局小区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人员分散,且大多为老年人,入户排查难度很大。工作中,仅仅是穿着防护服上下楼梯就已经很累了,他帮忙拎重物,几趟跑下来,衣服、头发全是汗水,但他毫无怨言。

    他主动为小区居民采购配送药物、食品等生活物资,在小区内宣传防控知识,协助社区将小区内72名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史的居民转移至集中隔离点。虽然他也担心自身的安全,但还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刘建在执勤一线默默坚守了46天,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彰显了“90后”的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李宁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