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劳动者权益保护“堤坝”
——浙江义乌法院多措并举加强劳动维权工作纪实
2022-12-26 09:01:4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刘丹妮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买卖”,义乌的传奇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辛勤耕耘。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立足“世界小商品之都”定位,持续推进“根治欠薪”专项行动,通过前端多元解纷、中端刚柔并济、末端暖心帮扶,切实助民生、解民忧、聚民心,有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助力探索司法赋能护航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路径。

  多元解纷助纠纷实质化解

  “您好,我的防水项目已经做好两年多了,整个工程都完成交付,可一直没拿到工钱……”今年8月3日,义乌某防水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李某走进“共享法庭”(劳动争议调处中心服务站)寻求帮助。共享法庭庭务主任鲍辛悦在了解案件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老板董某,并通过“背对背”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协议,由董某一次性支付工资4.8万余元。

  接待当事人、联系企业老板、促成调解,这一系列规定动作鲍辛悦早已驾轻就熟。自今年7月义乌法院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劳动争议特色共享法庭以来,三名退休法官、退休村主任和资深律师已妥善化解来自安薪码、国务院欠薪平台、浙江解纷码、劳动监察大队窗口等渠道的各类劳动争议纠纷362件,帮助劳动者成功追回薪水691.8万元。

  “共享法庭”还主动将督促履行纳入自选动作,确保纠纷实质化解。“案件调解成功不是事情的终点,劳动者拿到钱才是。为此,我们专门安排调解员进行每案督促履行。法庭设立以来,仅有5件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自动履行率达98.6%。”鲍辛悦说。

  除了设立共享法庭,义乌法院积极联合劳动局、总工会、镇街等部门建立重大信息通报、联动预防机制,对涉案人数较多、影响重大的涉农民工欠薪纠纷及时会商,合力处置。今年1至10月,对8批102件劳动纠纷实现诉前化解,平均调解用时仅为16天。

  刚柔并济促企业主动履行

  日前,义乌法院执行局一次性解决劳动报酬纠纷案件41件,发放工资54万余元,得到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回想起案件的执行经过,并非一帆风顺。某健身公司在义乌开设有多家健身房。2021年起,因公司经营困难,无力发放员工工资,先后共有41起劳动报酬纠纷案陆续进入执行程序。法院受理后,对健身公司名下的健身机器设备进行统一查封、拍卖。然而,因健身器材功能固定单一,再加上疫情反复,挂拍的机器设备只有一套拍卖成功,即使采取变卖措施预计所得价款也不足案件标的的三分之一。

  “法官,拿不到工资我们怎么办?一家老小都等着我养活啊!”面对当事人的求助,承办法官方红远先后四次组织协调,决定由健身公司实际控制人支付所有员工部分工资54万余元,法院暂停处理机器设备,让其继续经营,待生意好转再行支付剩余违约金部分。

  “在采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和放水养鱼执行措施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大对追索劳动报酬案件的执行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捍卫法律权威,让执行有温度更有力度。”义乌法院副院长、执行局局长黄胜民说。

  今年以来,义乌法院开展涉欠薪案件集中执行行动6次,失信曝光欠薪被执行人23人,追回劳动报酬1024.65万余元,对2名欠薪者依法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刑事责任。此外,该院联合信用管理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在政府帮扶、补贴、贷款等方面给予限制,对接义乌城管委在招投标与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对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实行“一票否决”,进而促使124案件执结。

  暖心帮扶解农民工后顾之忧

  义乌共有人口183万余人,市场主体89万家。面对庞大的用工需求和现实的用工风险,义乌法院坚持企业与劳动者两手抓、两相扶策略,开展“助企纾困保民生”专项行动。由专门办理劳动纠纷的民三庭开展“送法入企”,先后前往安徽商会、浙江恒风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地,为120余家企业就用工风险识别、劳动合同风险控制、劳动者工资组成与支付等问题进行座谈授课,在源头减少劳动纠纷。

  针对因无法获取劳动报酬导致生活困难且符合国家司法救助规定的农民工当事人,该院积极与政法委及企业所在镇街联合开展司法救助,会同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建立长效跟踪帮扶保障机制,接续救助重点困难人员,为其提供就业岗位与指导、社工帮助等长效纾困解难途径。还会同市慈善总会出台实施办法,将“一次性”国家司法救助和“持续性”社会救助相结合,有效整合救助资源、拓宽救助渠道,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