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司法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访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
2010-12-08 09:16:4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沈 荣 陈海发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
  “发动群众的力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走进群众家里听取他们的真心话,集中审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的一席话,让记者看到了依靠群众力量、情系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是河南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着力点。

  记者:在重视群众工作方面,河南高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您谈谈河南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着力点是怎样形成的?

  张立勇:三项重点工作是相互联系的,有着内在的统一,其根本就在于人民司法为人民,人民是司法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我们继承马锡五的审判传统,就是要走群众路线,马锡五审判方式不仅仅是便民,更重要的是走到群众中间去。这样才能摸清案情,才能更好地做调解工作,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现在法院案多人少、案结事不了的问题很突出,所以我们请了许多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同志来做社会调解工作。他们不仅运用法律规范,还了解乡风民俗,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效果非常好。首先,老百姓满意了,不用参与漫长的法律程序,不用交一分钱的诉讼费,不用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其次,这些老同志也满意,他们觉得自己在发挥作用,荣誉感很强,积极性也很高。还有当地党委、政府也很满意,许多矛盾就这样化解在萌芽状态,上访的人也减少了。

  记者:河南法院开展的“万名法官回访万名当事人”活动社会影响很大,当初怎么想到要开展这样一项活动?

  张立勇:有天晚上我看了一个渡江战役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一个15岁的小姑娘划着自家的船帮助解放军渡江,我当时很受感动。又联想到经常有人在法院门口上访,其中不乏老年人,天气很冷了,他们舍不得住宾馆,就蹲在法院门口。如果这个小姑娘还健在,今年已经75岁了,如果她现在遇到什么纠纷,会不会也蹲在法院门口,曾经的革命功臣却在寒风中挨饿受冻,得不到帮助。作为司法工作者应该处处为群众着想,尽量让群众少跑腿、少受罪,所以我们开展了这么一个活动,我们回访的不是对我们满意的当事人,而是那些对我们工作有意见的当事人。了解他们上访的症结,真正给他们解决问题。

  记者:通过回访,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张立勇:我回访了一个75岁的当事人,他因房子拆迁得不到补偿,上访七八年了。但他还一直交代他儿子,不许对政府机关说粗话,不许采取不正当行为。后来我了解到,他从小参加革命,对共产党感情很深,一直相信党和政府、法院有能力为他伸张正义。这就说明上访户并不都是一般人印象中胡搅蛮缠的刁民。我们只有走进他们家里,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这些真相在信件和报告里不一定了解到。

  今年1月11日至1月20日,全省法院用10天时间派出了法官11572名,回访当事人19326人,解决当事人反映的各类问题5895件。我们打算将来把这个活动形成制度。

  记者:我们知道,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拖欠农民工工资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河南法院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怎样?

  张立勇: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审理本身是正常的审判活动,但我们发现现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主为了拖欠工资不择手段,主动权完全在企业主手里,而农民工是被动的弱势群体,拖欠农民工工资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且极易演化为突发暴力群体性事件。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今年3月进行了一次集中审理,办结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408件,涉及农民工6080人,涉案金额1.32亿余元。在日常的审判工作中,我们也将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重点来抓,使我们的审判工作真正体现为农民工主持公道,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根本保护。
责任编辑:裴夏静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