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27小时跑完鉴定“马拉松”
——北京法院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打出组合拳驶入快车道
2019-06-22 15:10:1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赵岩 刘瑾 郭海丽
  “费时、费力、费事”,随着收案数不断增长、新型案件不断涌现,司法鉴定工作问题凸显,日益为当事人和法官所诟病,甚至成为影响法院司法公信力、制约办案质效提升的“顽疾”。

  近年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通过统一工作规范、统一信息平台、统一专业队伍、统一集约管理,打出鉴定评估工作组合拳。2017年至今,全市三级法院共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案件46200余件,办结率为99.1%,司法鉴定服务审判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严格规范“流程图” 精准绘制“时间轴”

  2017年起,北京高院率先从机制构建入手,先后与北京市司法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民事和行政诉讼鉴定人出庭作证若干规定》,2018年底又专门制定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对外委托鉴定评估工作的规定(试行)》。

  北京高院在对外委托申请审查、确定机构、办理委托、机构实施、异议与出庭等各个环节明确了操作流程、审批权限和时间节点。同时,针对办理委托、机构审查、当事人交费、法院补充或者重新提交鉴定评估材料、鉴定程序中止等实践中经常出现拖延的关键环节,设置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最长期限。

  通过严格对照“流程图”,精准对标“时间轴”,向当事人进行信息公开,北京法院将各时间节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法官和鉴定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激发,鉴定评估周期平均缩短至38天,有效提升了审判质效。

  线上平台智能化 鉴定驶入“快车道”

  网上随机选择机构、线上移送鉴定材料、指尖进行程序审批、全程可视工作流程、远程参加出庭作证、电子回传评估报告……2019年,北京高院主动绘制智慧蓝图,积极推进业务协同,研发上线了全市三级法院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对外委托一体化平台”,实现了与法院内部多个系统互联互通以及与外部专业机构的有效衔接。平台上线以来,最快的司法鉴定案件,从法院对外委托鉴定机构到鉴定人在线出具电子鉴定意见,用时仅27个小时,大大提高了鉴定效率,真正让司法鉴定工作驶入智能“快车道”。

  除此之外,平台还聚集了数据汇总、类案研究、统计分析等功能,切实做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全过程信息留痕”。

  “北京高院搭建的‘对外委托一体化平台’可以让司法鉴定机构在线审查证据材料、在线与法官确定当事人的交费状态、限时让法官在线补充鉴定材料,同时机构也在线为法官提交鉴定报告,为裁判文书自动生成提供技术支撑,确实非常便利!”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所长王旭说。

  法官机构双培训 多方联动建智库

  “法院特意请来高等院校的顶级教授免费给司法鉴定机构授课,这在国内尚不多见,使我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切实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2019年4月,在北京高院组织的鉴定评估专业机构实务工作培训班上,一名鉴定人如是说。

  为切实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北京高院启动“双培训、全覆盖”工程。一方面,撰写工作指南、汇编各类案例,加强对法官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组织鉴定人培训班,促使鉴定评估机构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同时,北京高院积极鼓励基层法院结合自身专业化审判特点和区位优势,搭建“智库”平台。海淀、东城、西城等法院,针对医疗纠纷和建筑工程质量类纠纷在司法鉴定中的困难和不足,充分发挥辖区高校林立、专家汇集、知名医院集中的优势,率先探索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医疗专家库,凝智聚力。

  为统筹推进对外委托工作,北京法院还建立起一支近80人的专职司法鉴定人员队伍,全面负责辅助审查、确定机构、办理委托、材料移转、现场勘验等工作。在去年涉军停偿和今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工作中,这支队伍受到世界银行、部队、当事人的一致认可。

  “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司法技术应该更好地为法官提供专业支撑,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更强地助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北京高院副院长蔡慧永表示,“北京法院将继续按照‘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发挥智能优势,不断破解司法鉴定难题,为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贡献专业力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