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7月16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与板桥街道携手共建的永安社区“网络乡风法律驿站”正式挂牌成立。“法官进社区,搭起司法为民的‘连心桥’,让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有了司法保证。”雨花台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陶红说。
新类型纠纷增多,急需德法同行
雨花台区永安社区位于雨花台区板桥街道最南端,总占地面积7098亩,常住户籍人口近3000人,辖区内共有15个自然村。作为雨花台区的“南大门”,永安社区是板桥街道唯一一个纯农社区,辖区地势开阔,有着较好的生态资源。
过去,这里发生的一些纠纷,大都是一些相邻关系纠纷、土地物权纠纷、婚姻关系纠纷、继承纠纷等。
“这些纠纷,依靠村委领导、家族长老、乡贤的情理调解,大多数都能有效解决。”永安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玉进说。
然而,随着南京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村社招商引资、兴办集体企业、土地拆迁等为永安社区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传统的矛盾纠纷类型发生变化,其中涉及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土地征用与拆迁等涉及产权类的矛盾纠纷占了一定的比例。
传统的乡村治理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乡风治理呼唤德治与法治协同发力,同频共振。
2019年7月,针对板桥地区社会治理新形势、新需要,雨花台区法院携手板桥街道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通过开展“网格巡回法庭”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让板桥地区的涉民生案件明显下降。法庭进网格的实践为化解永安社区的矛盾纠纷提供了示范。
如何让乡贤的情理调解与法院的司法裁判实现良好互动,成为法院与社区共同思考的问题。经过半年的探索,“永安社区网格法律驿站”应运而生,搭建一个平台,让社会力量与司法力量共同作用,成为永安社区新时代网络治理实现良法善治的新实践。
法律服务项目多,像点菜一样方便
永安社区有一户村民因宅基地使用与邻里发生纠纷,造成一方受伤。这户村民自知理亏,通过社区网络员了解到人身损害赔偿的费用标准,又主动找到乡贤调解员王伟国请求调解,王伟国针对双方的责任,根据受伤程度,在进行法律宣讲和入情入理的分析后,给出一个调解方案,双方矛盾化解了。
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及案例讲解,是永安法律驿站提供的九项服务内容之一。这九项法律服务项目包括办公证、求法援、寻鉴定等,内容囊括发生纠纷后各阶段的法律服务程序。当地群众说,在永安发生纠纷求助,在法律驿站就像点菜一样方便。
不仅法律服务项目多,而且还便捷高效。永安法律驿站提出:“村民解纷最多跑一地,村社矛盾‘一站式’调处。”
板桥法庭庭长尚小强介绍了化解纠纷的路径:对于家事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小额债务等日常村社纠纷,采用“乡贤”调解员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法官出面调解。对于矛盾争议较大的案件,驻点法官就地立案、就地开庭,让纠纷不拖延、不发酵、不出村。
“法律驿站最受群众欢迎的是矛盾纠纷在‘拉家常’中化解,不伤和气、不丢面子、不损尊严。”袁玉进说。
前不久的一起赡养纠纷,因儿子未尽赡养义务几个子女出现矛盾。为不给当事人平添嫌隙,法官将调解地点选择在老人家里,当事人、法官、村里长老、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在“拉家常”中解开了矛盾的心结,高效解决了纠纷。
七项制度,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创建法律服务驿站,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司法力量沉到乡村一线,实现德法同行,激活社会治理的法治要素,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合力。”雨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宝龙这样为法律服务驿站定位。
行稳致远必须要有制度保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永安社区与板桥法庭联合出台了“永安社区网格法律驿站工作制度”。这其中包括社区纠纷化解调处、法治宣传教育、网格员法律培训等七项制度。
这七项制度最显着的特点是注重社区群众自我解纷能力的提升。如,法律驿站针对社区管理需求和社区村民法律需求,每月定期汇总村民法律咨询问题,结合村民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与国家最新实施的法律法规内容,每季度举行一次主题普法讲座。法律驿站还设置“以案释法”普法视频放映室,定期为村民解疑释惑,成为村民喜爱的法律课堂。
这七项制度更突出了司法与社会力量的联动互助。“依托‘法律服务驿站’平台,法官进社区构建起一个综治网络,法庭与社区党组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治安主任、调解主任等基层组织的力量,法润乡风,互联互助,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合力。”尚小强说。
开好头,更要上层楼。“法律服务驿站要在以德润心,以法治行,大力推进无讼村居建设上见成效,为提高社区法治服务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市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衡阳要求。